分集水器行业:品牌集中度极低

提要:品牌集中度的高低是判断一个行业是否成熟的主要因素之一。上述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分集水器在集中供暖区域地暖料中的地位,始终处于“配角”地位。在我国分集水器的两个加工基地——浙江玉环和诸暨,为别人代加工分集水器产品的企业比比皆是。

  品牌集中度的高低是判断一个行业是否成熟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地暖市场调查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在对我国分集水器行业上半年的市场表现进行研究后意外地发现:和地暖管行业一样受益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十多年快速发展的分集水器行业,并没有像地暖管行业那样孕育出一批主流品牌。销售形态各异的南北方市场上,甚至很难轻松地同时找出两家行业公认的知名品牌。分集水器行业这种品牌集中度使“课题组”原本希望借助主流分集水器品牌企业上半年的经营状况,来分析整个分集水企业行业现状的难度陡然增加。被安装在地面以上的分集水器,其品牌集中度为何与被埋设在地面以下的地暖管的行业集中度存在“天壤之别”呢?

  “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分集水器在南北方市场均处于“配角”地位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分集水器行业的品牌集中度极低,这首先与分集水器的用户对分集水器不够重视的客观因素有关。

  我国三北(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既是我国地暖系统的发祥地,也是我国地暖用户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区域,因而也是成就我国地暖产品知名品牌的重要区域。但在这一区域,我国分集水器品牌的整体成长情况令人失望。

  在我国三北地区,绝大多数地暖用户都居住在“集中供暖”小区中。他们家中的地暖系统主要是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以下简称“水地暖系统”)。而这些水地暖系统的热源设备,在采暖用户的房屋建成之初就已经由热力公司或物业公司建好。因此,集中供暖小区中水地暖用户家中需要安装和铺设的末端材料,主要是地面以上的分集水器和地面以下的地暖管。

  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水地暖用户家中,分集水器基本上都是没有流量调节功能的简易型分集水器。这使得该产品与同一个采暖用户家中的地暖管相比,造价更低。以一个建筑面积为100平方米的上述水地暖用户为例,安装在该用户家中的分集水器的造价,大约是铺装在该用户家中地暖管的几分之一。因此,对于惯于动辄在几十万平方米的工程项目中采购地暖末端材料的甲方、总包方或施工企业来说,他们更加重视地暖管,而非分集水器。很多地产商宁愿选择知名地暖管企业贴牌生产的分集水器,也不愿选择分集水器企业的自主品牌产品。

  同时,由于分集水器是安装在地面以上,即便出现漏水事故也不会像埋在地面以下的地暖管出现事故那样“致命”。所以,采购者从产品的安全性上考虑,也更加关注地暖管,而非分集水器。

  上述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分集水器在集中供暖区域地暖料中的地位,始终处于“配角”地位。

  在北方地区不被重视的分集器,会否在南方市场上被另眼相看呢?

  与北方地区的分集水器主要是“粗放型”不同,用在南方分户采暖用户家中的分集水器主要是“精细型”。这原本使它有望在与地暖管的“争宠”中“出人头地”,但是,南方地暖用户家中燃气采暖热水炉等热源设备的存在,却使分集水器“出人头地”的可能性荡然无存——在大多数业主看来,与造价昂贵的壁挂炉等热源设备相比,大多数分集水器和地暖管一样,都微不足道。这使分集水器很难在南方采暖用户家中凸显品牌效应。再加上南方市场上地暖用户的数量偏少且居住分散,不利于分集水器品牌影响力的聚合,这使得分集水器在南方市场更加难以形成影响力巨大的知名品牌。

  如同影视剧中的配角很难成为明星一样,在我国南北方地暖市场均处于配角地位的分集水器,在南北方市场上都没能形成自己的品牌矩阵。这与地暖管行业在北方市场形成了以“日丰”、“金牛”、“伟星”为代表的地暖管品牌矩阵,与壁挂炉行业在南方形成了以“威能”、“博世”、“菲斯曼”为代表的壁挂炉品牌矩阵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如此,在品牌数量可能超过1000家的分集水器市场上,且不说找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分集水器品牌很难,就是单独在南方或在北方同时找出两个业内公认的知名品牌都很难。正如业内人士分析的那样:不管是在北方地区,还是在南方地区,如果说×××是第二大知名品牌,似乎很难找出哪个品牌是该区域的第一大品牌。反过来也一样,如果说这个品牌是该区域市场上的第一大知名品牌,似乎很难找出哪个品牌是该区域市场上的第二品牌。中国分集水器行业的品牌集中度之低,可见一斑。

  自己“不自重”——分集水器企业错失品牌成长机会

  “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分集水器没能在我国供暖市场上形成品牌矩阵,还与大多数分集水器企业“不自重”——不重视品牌建设的主观因素有关。这些“不自重”的分集水器企业,主要由以下几类:

  一、为别人做嫁衣型。

  在我国分集水器的两个加工基地——浙江玉环和诸暨,为别人代加工分集水器产品的企业比比皆是。很多企业都是从为其他企业代加工分集水器“起家”的。这些企业中的一部分后来在继续为别人代加工的同时,也开始尝试打造自己的品牌,但这类企业中除了个别企业成功地塑造出了自主品牌之外,多数企业建设自主品牌的努力并不成功。究其原因,是他们在长期为别人代加工的实践中丧失了技术创新和渠道建设的能力,最终沦落到仅能替别人做嫁衣的地步。业内人士以玉环的一家分集水器加工企业为例分析:这家企业每年都要为国内一家知名的地暖管企业加工价值约3000万元人民币的分集水器。这几乎是该企业的全部加工能力。“这家分集水器企业已经被××地暖管企业牢牢控制了,根本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塑造自己的品牌”。某业内人士分析说。

  二、缺乏创新、仿冒成瘾型。

  这类分集水器企业善于投机钻营,很少花费精力进行自主创新。他们总是将目光盯着别人的产品,无视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见到别人研发出来新产品后,总会不遗余力地进行仿冒、仿造。

  三、挟“洋”自重型。

  当前供暖行业广遭诟病的“洋品牌泛滥”的现象,在分集水器行业同样存在。在我国数不胜数的“洋品牌”产品中,个别企业虽然也挂了一个“洋名字”,但产品质量却非常过硬。很多“洋品牌”企业既无厂名、厂址也无生产日期、生产许可证,是典型“三无”产品。这些产品的质量通常缺乏质量保障。

  四、偷工减料型。

  这类企业,其实并非不能生产出优质产品。但是这些企业为了尽快提高市场占有率,总是没有原则地迎合市场的需求——既会推出优质产品,也会推出劣质产品。为了迎合市场上部分采购者的需求,他们常常不惜铤而走险,通过选择劣质原材料、减少分集水器壁厚等手段加工劣质产品。

  业内人士指出,正是上述企业自以为是的短视行为,制约了他们自身品牌的发展。很多人向“课题组”反映,在当前很多论坛、专业展会的展厅里经常会搭起气势宏伟的展台的分集水器企业,其实都是上述几类短视企业中的一类或几类企业。“这种没脑子的企业怎么可能成为我国分集水器行业主导品牌呢?”一位业内资深人士直言不讳地说。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一个具有品牌潜质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总是会从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推动自己企业的发展。主流品牌企业品牌影响力的显现,会在担当行业责任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形成。相反,那些不自重、没脑子、常怀投机取巧之心的企业,怎么可能塑造出行业知名品牌呢?

  对于分集水器行业强势品牌缺失的原因,还有人认为,这与一些实力雄厚、品牌影响力很强的铜加工企业暂时没有进入这一行业有关。

  有人指出,活跃在我国分集水器行业的企业,整体规模都普遍较小。而一些实力雄厚的铜加工企业如果进入分集水器行业,难度并不大。而从这些企业在其他领域中表现出来的品牌运营能力看,他们进入这一行业后,一定会对分集水器行业产生积极影响,进而推动整个分集水器行业的品牌格局发生明显变化。

  本报记者 陈进周 北京报道

新浪地产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