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单霁翔:拆30年以上建筑需价值评估
全国政协委员单霁翔,作为故宫博物院院长其关注的目光不仅局限在故宫内琳琅满目的珍贵文物,此次又提出了对于20世纪遗产的保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单霁翔认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处于最危险、最紧迫的阶段,“30年以上的建筑不能随便拆除”。
从人民大会堂谈起,单霁翔认为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要建筑,直到现在其科学艺术价值才逐渐被发觉。“过去一百年波澜壮阔,其变迁是以往任何历史阶段无可比拟的,也给我们留下包括建筑在内的大量的文化遗产。”令单霁翔忧虑的是,现在对于20世纪文化遗产的关注不如对古代或者近代建筑的关注力度大,很多当代建筑没有经过论证、没有进行价值评估就拆除了。
“人民大会堂当初只用了10个月就建起来了,可谓奇迹。在里面发生了数不清的影响中国的事件,因此具有历史文化和情感价值。”单霁翔认为,“20世纪遗产”即诞生于1900至1999年间的文化遗产集合,其概念也从房屋建筑拓展到其他领域的人类创造,包括园林、纪念碑、雕塑、港口码头、海上石油钻探平台、粮仓、铁路、生产线等。
单霁翔认为,例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电影制片厂以及首钢等建筑都应该纳入保护之列。“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还有人的情感价值。”单霁翔认为,20世纪遗产保护面临很多挑战:起步较晚,缺少研究,并没有现成模式可参考;许多20世纪遗产的生命历程尚未终结,发展状况尚未成熟,突出价值尚未充分彰显;同时20世纪遗产的巨大数量,使人们相对古代遗产,对其缺乏保护意识。为此,单霁翔建议由国家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发布通知,要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注重加强20世纪遗产的保护,明确界定保护范围及保护方法,将20世纪遗产保护上升到法规政策层面。单霁翔认为,国家在进行文物普查的时候应该将20世纪文化遗产纳入普查之列。
针对很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当代建筑被拆除的现状,单霁翔提出,要设立当代建筑遗产保护评估机制,建议凡是具有30年以上历史的当代建筑,在决定改造或拆除前,均需进行遗产价值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