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建筑统筹低碳城市新发展
2012-2013年度500强开发商首选供应商品牌测评启动 活动详情<<<<<<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办法》正式开始实施。根据该《办法》,新建、改建、扩建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建设单位未利用不少于1种可再生能源的,将被处于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人类正在遵循碳循环的概念,以低碳为导向,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推广普及低碳绿色建筑。究竟推广绿色建筑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发展绿色建筑与低碳城市之间又有何关系?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栗德祥。
发展节能建筑应“被动优先,主动优化”
中国经济导报:目前在国内建筑节能集中在公共建筑的节能化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您如何看待目前公共建筑的节能化趋势?
栗德祥:其实,现在建筑节能是发展低碳建筑的一个方面,它的意思是说,要减少建筑的碳排放,必然要通过节能减少能耗。同时,另外要增加一些碳汇能力,吸收部分排放的碳。一个是减少排放,一个是增加碳汇,来达到碳平衡。而公共建筑节能是属于减少碳源的一个方面。
要想实现建筑节能,我认为,要做到“被动优先,主动优化”。被动优先,就是我们要首先要把“被动式设计”做到位,如果能做到极致,解决全部问题,就不需要机械设备了,全被动式的情况在什么地方能做到呢?在昆明这样的气候温和的地区可以做到,在北方地区,比如寒冷或者夏热冬冷地区,或是南方的夏热冬暖地区不容易做到。北方可以很少使用空调设备,但冬天采暖还得用,像昆明连采暖都不用,用被动式调整就足够。这样的话,通过被动式设计把能耗降到最低,然后剩下的能耗需求用设备去主动补充,补充的时候要实现高效率。这就是所谓的“被动优先,主动优化”。
中国经济导报:您认为北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栗德祥:北方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效果总体上说不错,在现有的房子外面加一个保温层,马上能耗就降下来,能耗下降也比较明显。当然也存在一定问题,如保温层的材质,很容易出现火灾,但是节能效果是不错的。
评判标准缺乏能耗指标
中国经济导报:您认为目前节能建筑标准执行情况如何?
栗德祥:作为城市节能的标准,我是觉得,我们现在的节能标准跟到底节能多少,也就是具体的节能量没挂起钩来,你说一星级建筑节能多少,说不出来,二星级、三星级节能多少也说不出来,他们只有一个节能规范,规定节能百分比是多少,但是节能量没有,换算成标准煤没有,现在国内普遍对于节能换算成标准煤应该有多少都很模糊,包括地方,包括中央一些政府部门说节能量都很模糊。
目前我国很多的绿色建筑标准没有用能耗,或者是碳排放,用碳排放指标做导向。大部分时候采用的是标识导向,标识导向就意味着在选节能策略的时候就可以随便选,管你节能不节能,反正是我选了一项你就打一个勾,选了多少项以后我就可以拿星了,所以是评判标准的问题,现在要改,改成分数制,分数是有权重的,同时分数也有量化指标。如果要彻底一点,就要用能耗标准,完成了相应的能耗指标才能入星。不要说选多少项,哪怕只选了3项能达到标准那也是最好的,花钱也少,也很简单,关键性的节能问题也解决了。因为可能有些项目节能效果不明显,而耗能大头的项目都没有解决,这样是“本末倒置”的。
其实,美国的建筑也有很多不节能的,它评出的那些高级的、金级的、白金级的,有些能耗比一般建筑的都高。这是为什么呢?美国的建筑节能标准原来是由一些企业发起制定,用了这些企业的设备就给打一个勾。而中国为了学美国,也搞了一个类似的评级标准,但其实现在中国并没有节能指标的要求。真正的绿色建筑一定要是能耗低的,因为我们发展节能建筑的目的是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不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和指标而空喊口号。
中国经济导报:您认为该如何落实建筑节能的标准?
栗德祥:国家应该把节能指标分解下去,分到各级政府和企业头上。用碳排放量做指标或许更合理。不管能源结构是什么样的,统统算碳排放量,然后对碳排放量有一定要求,如果没达到就要补偿,付一定的碳税,这样的话就是有奖有惩、目标明确。
低碳在生态建设中占什么位置?低碳应该是导向的位置,不是最终目标。但是用碳来约束、导向,其它的方面一定也能实现。而且不仅应该有低碳指标,还要有零污染指标,还有高效宜居的指标。
发展低碳建筑需要因地制宜
中国经济导报:您认为中国在发展节能建筑方面,在低碳技术的选用上应注意什么?
栗德祥:目前有一种倾向,就是你用什么我也用什么。技术是没有高低的,只要适合当地,就是实用技术,就会有地方特征,可以避免千城一面。
另外要解决室内环境控制问题。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要求,在建筑物剖面设计上有所考虑,做到有利于采光、通风。建筑师要成为绿色建筑设计的主导,有些建筑师认为,绿色建筑应该由负责暖通的人员去设计,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被动技术是建筑师的基本功。我们只有和暖通人员配合,要求他们提高空调设备的利用率,才能形成一个比较高效的结果。
中国经济导报:你认为中国低碳模式应当如何发展?
栗德祥:我认为,应当把握因地制宜的灵魂,走适合国情的低碳之路,离开这一点,其他都免谈。穷人和富人,有各自的幸福,但是穷人不能拿富人的办法来打造自己的幸福。
通过自然通风、采光、围护结构,把墙和保温层加厚,让外面的冷空气进不来,里面的热量出不去,这样就能减少室内能耗。其中,玻璃窗的传热系数很高,是一个关键环节。因此要做多层多空腔窗,外层还可以涂低辐射膜,将太阳辐射热量反射出去。
中国经济导报:近年来,国内出现城市综合体热,您认为如何引导地方政府摈除华而不实的“高楼梦”?
栗德祥:城市综合体本应成为低碳城市的策略之一,因为综合体的优点在于各种功能的综合,减少钟摆交通。但是综合体不一定是高的,也有像商业街那样尺度比较适宜的综合体。
现在城市“比个头”的趋势是个不良倾向,超高层有自身的问题,包括垂直交通的效率,在上班高峰期,经常出现等几部电梯都挤不上去的情形,而平时又很空,使用效率并不高。
中国人习惯和自然贴近一点,注重“接地气”。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没必要建高层,有时候反而会造成城市轮廓线的破坏。一些小城市的管理者,大多希望做所谓标志性的高层建筑。但这有时不一定标志成功,反而是失败。
中国经济导报:您认为绿色建筑的尺度体现在哪里?
栗德祥:一个城市要有活力、魅力,那么绿色建筑最好的形象是和乡土建筑结合。活力通常表现在消费上,商业要发达,文化休闲要充分。城市的魅力取决于城市的轮廓线有没有秩序,以及尺度是不是宜人、亲切。
人所关注的大多集中于建筑的地面两层。如果一定要建造高层,应该用行道树遮挡一下,这样城市才有魅力。当然,城市魅力要看历史文化的沉淀是否丰厚,以及自然景观是否优美。有了活力和魅力,人才会聚集,否则城市就是空城、死城,使用效率低,变成高碳城市。所以说高效也是低碳。
国外:政策连续值得借鉴
中国经济导报:您认为国外发展生态城市对我国来说有什么经验可以值得借鉴?
栗德祥:对于生态新城来说,我们以马斯达尔为例,这个生态新城是在沙漠上建起来的,它比较突出的特点是高目标、高技术、高投入,这“三高”对一般的国家、一般的城市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它在能源方面、在城市的交通方面以及在产业方面做的都很到位,这还是值得学习的。
第二类城市也可以说是生态新区。这一类在西方国家城镇化基本完成的前提下,他们对一些工业废弃地或者是已经衰落的旧的港口进行示范性的新区建设。比如说,奥地利的仁茨太阳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哈马碧新城,玛尔默新城等等,这几个新城规模比较小,都是在旧城市优化的同时作出的新区的建设,做得很到位、很精致。
第三类就是持续优化型的生态城市。这一类应该比较多,对我们的启发应该说也比较全面,他们对既有的城市在政策的制定方面,在技术比较全面的提升方面以及在生态行为等方面作出了努力。他们在可持续发展成果上,在节能减排取得的效果上都是巨大的。
还有特别的一点,这3类城市主要的领导持续执政的时间很长,有的24年,有的是16年,有的是10年以上,这就充分说明了政策连续性的重要性。
对于国外经验,我们着重的是学习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说生态城市建设的制度创新、政策导向,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这是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也可以说是一个核心。
第二,产业经济做到位,这是生态城市发展的支撑。这方面,德国的有些城市像弗莱堡,像埃朗根做得非常好。
第三,提高人的素质,这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动力源。要提高城市里面人员的素质,包括他们的生活理念。
第四,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碳汇能力,这生态城市发展的基础。
第五,求真务实地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的建设,不做秀。这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