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直播:世界银行低碳社区建设广州多方对话

2012年8月25日,首届绿色经济与低碳发展论坛在广州暨南大学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由世界银行公民社会基金资助,广州市城管委等政府部门支持,广州国际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联合会、暨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广州公益组织发展合作促进会联合主办,主题是:关注广州绿色发展、对话社区低碳建设。

  2012年8月25日,首届绿色经济与低碳发展论坛在广州暨南大学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本届论坛由世界银行公民社会基金资助,广州市城管委等政府部门支持,广州国际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联合会、暨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广州公益组织发展合作促进会联合主办,主题是:关注广州绿色发展、对话社区低碳建设。论坛包括两场主题分会:绿色经济与生态修复中日研讨会(上午)和世界银行低碳社区建设广州多方对话会议(下午)。

  本届会议共有超过150位来自政府、公民社会、企业、社区等社会各界的人士出席,会议除听取了亚洲绿带组织创始人野田正一教授的专业题报外,还专门就超过6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社区低碳化建设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友好的对话讨论,最终形成了1份具有社会代表性的广州低碳社区建设政策建议。本次会议进一步增进了政府、公民社会、企业、社区等社会各界之间的了解和理解,增进了各位与会代表之间的感情和友谊,为项目及论坛的后续行动计划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下午世界银行低碳社区建设广州多方对话会议图文直播如下:

  世界银行低碳社区建设广州多方对话会议

   时间:202年8月15日(下午)

   地点:广州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领导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绿色经济、低碳发展,世界银行低碳社区建设广州多方对话会议。

  本次会议是绿色经济和低碳发展的地个重要环节是世界银行低碳社区建设第三个阶段活动,这一次对话的主题是共创低碳生活,倡导公众参与,应对气侯变化,这一次会议的目的旨在通过为社区、民间组织、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就广州现有的垃圾分类、市政绿化、生态社区低碳化建设为题,提供一个协商、平台,并借此推动广州建设一套能包容和平衡各方利益诉求的社区发展政策多方对话机制。

  这一次会议还得到了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的大力支持,由中国第一网络媒体新浪地产(微博)进行全程网络直播,我们感谢他们的支持。

  本次会议的与会代表有来自北京中国民促会,及广州市领导有关部门和民间组织负责人、社区民意代表、科研专家、媒体记者以及高校学生和社区群众等等,真正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各界人士走到一起。

  本次对话会议采取的是台上嘉宾与台下代表直接对话探讨的形式,因为由于时间的关系台上的发言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台下代表提问和发言时间控制在2分钟之内,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一个主题的探讨。

  上台的嘉宾和广州城市管理委员会专家主任池朝兴先生

  广州市城管委工会主席彭志秋先生

  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安娜女士

  NGO代表拜客广州创始人陈嘉俊先生

  广州肢残疾人联谊会会长吴小勤先生

  我们探讨的第一个话题是“确保环卫工、妇女、残疾人等弱群权益,促进低碳社会建设。打造单车友好城市让城市生活更低碳更持续,三是构建低碳社区建设政策多方对话机制。

  今天有十个议题,我们有请余尚风处长上台,他是现在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垃圾分类处处张。

广州低碳社区建设多方对话第一场

14:10-15:00   多方对话第一场

  主要议题:1)配合推进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创建清洁卫生城市

  2)确保环卫工、妇女、残疾人等弱群权益,促进低碳社区建设

  3打造单车友好城市,让城市生活更低碳更持续

  参与嘉宾:

世行项目专家委员会主任、原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巡视员池朝兴

  池朝兴:非常高兴参加这个研讨会,世行项目是去年2月12日广州市政府召开低碳城市座谈大会,我们社团向世行申请了项目,发了7000份调查,收回5000分,对各个区进行了调查研究,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融合不同层次的市民意见。我们3月30日在西塔召开了一个对话论坛,开展了熄灯一小时活动,在广州海珠区政府的支持下,在黄埔古港开展了“中国之美”启发式的活动,今天是世行系列活动的最后一个活动,通过调查研究,对于如何推动广州市的低碳建设,我们听取了很多好的建议,也听到了市民群众对广州市推动低碳社区的建设性的意见,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建议、提出了一些问题以及设想。就建立对话机制这个议题,我们的想法是确实要建立起来,有一个平台让市民群众和各方代表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各个部门对话,与各个组织来沟通,达成一种共识。

  在征求建议上谈了几点,我们认为机制应该有组织性,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社团的作用,形成对话牵头组织,通过每年定期不定期的座谈,调查研究,自上而下的向区政府、市政府反映情况,有必要组织代表向向市级政府进行对话沟通。

  我们为什么建立这种组织机制呢?因为我们听到一些外来工、残疾人、环卫工人这些弱势群体,他们有一些有文化,有一些没有文化,他们对于沟通方式了解不够全面,很想通过一些渠道向政府或者其他的部门反映只有的诉求、建议和见识,他没有渠道。所以我们认为对话机制必须有一个组织形式,有一个平台,让大家来活动。这是机制的组织性。

  二是要有代表的相关性,采育对话和社区代表应该是来自各个方面,比如说环卫工人代表、残疾人代表、外来工代表,就是相关利益,他们对低碳社区建设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应该形成一种利益相关,如果没有利益相关的话请他来他也不会发表意见,但是我们解决问题就不会这么直接。

  三是体现对话平等性。要创造条件形成氛围,台上台下左左右右大家敢说话,平等对话,相互沟通,这是平等对话原则。

  四是方法的组合性。首先是时间安排上,对话的频次上,看看相关利益群众当时的诉求是不是很多,是不是很紧迫,我们要根据弱势群体和相关利益方面需求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对话频率。另外对话的人数上可以提供多一些,相关的社区比较多,我们可以安排多一些。

  五是渠道的创新性,政府对渠道有什么要求,群众有什么建议也可以及时的反映到政府,不仅仅是反映问题,也可以谈经验,也可以谈建议,对广州低碳社区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对话机制,促进广州市低碳城市、低碳社区建设能够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谢谢。

广州市城管委工会主席彭志秋

  主持人:感谢池朝兴先生对世行项目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介绍,接下来五位嘉宾发言完毕再一起提问?还是有谁迫不及待的想向池朝兴先生提问?

  池朝兴:我懂我会回答,这就是对话的平等性。

  主持人:大家可能还要准备,那么接下来请彭主席做一个发言。

  彭志秋:谢谢,很高兴今天可以参加这个研讨会,尤其是上午听了几位代表的发言,有关改善气侯、低碳、外国的一些专家都做了经验上的发言,深受启发。

  现代社会在能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政府倡导低碳生活,结合广州实际,我们也在提倡垃圾分类,也是响应低碳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垃圾分类中,目前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动员,也在做试点。从大家的发言中我感觉到,垃圾分类、低碳生活怎么才可以做好,怎么可以推广下去是有赖于社会、政府、民间、各级相关组织对此有共同的认识,这是一个漫长的阶段,这里面包含了生活习惯的问题。

  你说垃圾分类,政府倡导、民间动员发动,如果要做好还是有相当长的过程,不可能说今天动员、明天就可以马上做到,这里面包括一线的环卫工人现在进行垃圾分类跟在座的各位都有关系,垃圾分类的处理跟城市中的每一位都息息相关。

  广州市的垃圾量每天产生是1.2万吨,并且逐年上升,作为垃圾的终端处理,可以提供的土地非常有限,我是2001年调到这个单位,当时清风垃圾厂当初说起码有20年的功能,实际上现在运作起来已经满了,现在就算扩容也就只可以到后年,还不到20年就满了,垃圾占用的土地非常之多,非常之大,而且现在土地又十分的金贵,所以垃圾分类是从这个基础上提出的,实际上垃圾中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再次利用,把废旧的东西可以搜集起来,使它可以资源性的利用起来。

  这个工作真的要通过政府各个渠道,各个媒体不断的从正面去宣传,去发动,能够使全面都有一个共识,让我们的垃圾分类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和利用,减少土地的占用,这对城市的保洁也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从事垃圾分类的队伍,除了居民分开以后,主要是由环卫工人上门搜集。我现在所居住的小区是有一些居民分类,但是大部分的居民是没有分类,这给环卫工人垃圾分类带来很大的工作量,所以这还是有待于公民意识的提高。

  我们到日本去考察的时候,日本当地居民的垃圾分类自觉性非常高,如果我们要达到这个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包括改变人们生活的习惯等等。我们的环卫工人队伍也在不断的为市民们服务,当然也会有一些不文明的市民在乱扔垃圾,这也增加了保洁工作量。

  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一些司机在车上倒了一路的垃圾,让环卫工人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其实环境并不仅仅是环卫工人的事,跟每一个市民都是息息相关的。希望通过这样的会议可以唤起各方代表的环境意识,将这种意识带回去,宣传出去,让全民都能够有这种意识,把低碳社区做得更好。

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分类处处长余尚风

  主持人:彭主席说了广州市垃圾分类的基本状况,还有余处长是广州市城管委垃圾分类处的处长,他的理解颇深,下面有请他进行发言。

  余尚风:大家下午好,我将广州市垃圾分类的现状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

  第一,推广的步骤。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7月1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动员部署大会,大会后广州市131个街道,1400多社区,35个镇,1100多条村,将分为A、B、C、D,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7月、9月、11月,明年的1月全面实施垃圾分类。

  第二,组织领导。我们广州市成立了成长陈建华为组长的环保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固体废弃物处理办公室,生活垃圾分类处就是其中一项主要的工作,固体废弃物处理办公室是市政府副秘书长担任主任,下设综合策划组、分类清运组、设施建设组等等。另外也成立了广州市的更正咨询监督委员会,还有各个区也相应的成立了生活垃圾分类领导或者组织机构。各个区也都相应的召开了动员会,现在抓紧进行设施经费的落实和全面的发动。

  第三,推广方法。广州市垃圾分类可以分为四类,可回收、厨余垃圾、有害拦击、其他垃圾。简单来说就是按照市长说,能卖可以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我们尽可能的在社区里面实现再生资源的销售,组织专人在分类为主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分解为主,再进行销售,或者鼓励其他的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人员尽可能的把资源回收利用起来,能够卖的我们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包括对于一些低附加值的物品收购问题政府正在进行制定相关政策。要求各个社区都有临时提存库,一年一处理,我们现在正在积极的完善和建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和运行体系。

  第四,抓住重点,我们近期垃圾分类的工作重点就是干湿分开,因为广州市生活垃圾的含水率占了50%。

  二是突破难点,每一个人生活习惯的改变,从混合投放垃圾,改为现在的分类投放,全体市民共同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有一个过程,这也是我们当前工作推进的难点。

  三是深化热点,热点是什么?现在广州市全面全社会都在关心生活垃圾的处理,我们把对生活垃圾处理的关注升华为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人人参与垃圾分类,把垃圾分类处理作为自己的责任,垃圾分类人人有责,而且是人人动手。

  四是发挥特点,不同外国外其他城市的特点,把这个特点发挥好,让它更加发挥效益。

  这是四个特点,最后一点,我跟大家说,垃圾分类最基层就是每个家庭每个人开始,大一点就是社区,社区和家庭就是垃圾分类的主体,要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我个人认为:

  一是必须要有垃圾分类的认知,这需要全社会的宣传营造氛围,形成垃圾分类好的认识培养好的理念,有了认识我们还要懂得垃圾分类的方法,懂得方法了才能着手分类。

  二是行动,不能说今天做了明天就不做了,365天天天都要坚持做,通过认知加上方法,加上行动,加上坚持我们垃圾分类的习惯就一定能够养成,我们每个人都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广州市的垃圾分类就一定能够成功,谢谢大家!

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安娜

  池朝兴:刚才两位领导做了很好的发言,我现在就在台上多种身份,现在我代表市民群众向城管委提几个看法。

  广州市垃圾分类成为了广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组成部分,也是市长的一项重要工作。城管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广州市垃圾分类工作确实是有条有理、扎扎实实一步一步的在推进。开展了一段时间以后全国的反映很大,最近我收到了北京、上海、南京多个城市的领导的电话,他们都说要来广州学习,我们刚刚起步,交流就可以,还谈不上学习,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好几个杂志社也说来采访垃圾分类方面广州市确实做了很多的工作。广州市委市政府和广州城管委、广州市市民的支持垃圾分类还是卓有成效的,哪怕仅仅是刚刚开始。

  我就代表一些弱势群体说说话,我就代表环卫工人说说话,环卫工人非常支持垃圾分类工作,但是他们认为垃圾分类有几个实际问题是需要解决的。

  一是垃圾分类过程中怎么样研制或者购置一些与垃圾分类比较便捷、比较方便的工具?让环卫工人在搜集过程中比较轻松,比较方便搜集和运送垃圾。以前是一个大桶就行了,以前是要跑好几次,有电梯还好办,没有电梯就跑很多次。

  二是垃圾分类是增加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在原有的方式下一个工人负责一栋楼,以前是一次性搜集,现在是多次搜集,劳动量是大了的,如果不调整,我们的工资是不是应该增加?你就调整劳动量,要么就是调整工资。他们很辛苦,如何相应的一步一步的提高他们的待遇,他不敢奢望大踏步,希望可以小步小步的提高环卫工人的待遇。这是实事求是,他们既支持州的建设,也应该分享我们改革开放的新成果。

  彭志秋:我也解答一下,目前环卫工人垃圾分类中,我们是上门搜集的,这个问题我也跟余处长探讨过,我们是背着一个垃圾筒上去搜,现在垃圾分开以后最简便的方式就是在筒里面放一块板,一边干一边湿,总的垃圾量没有变,变成两格,工人的劳动强度是非常大的,如果做开体力劳动的人可以做,但是没有做开的人会觉得很辛苦。

  再一个是我们的环卫工人确实很辛苦,天气这么热的时候,或者大雨刮风,都是7点钟打扫完毕,所以工人的劳动强度也是很大的,中午、下午、晚上还有2、3次的扫地,劳动量很大,但是他们的收入目前也不是很高,广州市最低工资是他们的起伏线,加班费和补贴会有一些,比如说环卫津贴和高温费。人大代表和政协都在写议案给政府,要求提高环卫工人的待遇。通过几年的努力,政府在几个方面做了政策上的调整,比如说每年设立环卫工人节,里面表彰,奖等等评了“城市优秀美容师”评上以后给他们旅游,给他们一些奖金,还有积分入户方面可以加60分。在广州从事这项工作的环卫工人基本上是90%,本地人很少从事这项工作。政府除了奖励表彰以外,他们的子女读书是免赞助费的,跟当地的子女的费用是一样的,政府给了补贴是这样的,但是他们为了子女也会在这里坚持下去。

  今年人大二号案其中一项是提出了环卫工人的工资问题,经过多方会议,三次讨论,还是排版了,在目前的工资基础上增加10%的工资,我认为也不容易,但是也是撕开了财政的口子,这10%在政府内部讨论了三次,好在是市长始终没有同意对方不同意交钱,因为财政说压力比较大,逐年提高。站在工会的立场上,你逐年提高,就有一点应付我们,明年都提高最低工资起伏线,这也是提高,起码要给一个数字,再三坚持,包括是总工会和人大代表的坚持下最后也是通过了10%的数据,我们对工人的待遇方面还是要做更大的努力,不断的关心他们,使他们更安心的为广州这座城市服务,使这个城市更洁净,谢谢!

  现场嘉宾:我说两句,我是NGO的代表,前面三位专家都是环卫专家,还有一个工会主席,是为民的,我觉得市政府,具体到城管委做了很多工作,想了很多的办法,但是我认为垃圾分类,我们讲社区低碳化建设是全民的行动,仅仅靠政府绝对是不行的,现在垃圾分类方面我亲身的感受是有了很大的改变,政府财政也投入了很多,我觉得工作是不够的,我个人有一个小小的疑问,政府主导低碳社区、垃圾分类是一个很大的部分,如何调动全民积极性,如何让百姓、社区参与,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政策。这方面是值得考虑的,包括宣传教育方面,是不是很多方面不仅仅靠财政的经费投入,如果调动全民参与,不仅是资金的问题,还有机制的问题。政府的两位领导谈了他们的想法,我希望代表NGO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陈安娜:很高兴来到这里,各位也是社会各界的代表,我们的发言嘉宾还有提问的先生都提出低碳社区建设,不光是这些代,我们在环保意识的觉醒和行动力比较强的积极公民是不够的,我想表达一下我的想法,真正的多元对话应该是全民参与的,我认为推动全民参与是有三方面考虑:

  一、每个人都是低碳社区建设的利益相关方,毕竟环保很难给个人带来直接的利益,甚至对某一些人是有害的,比如说环卫工人,他们的工作量增加了,环保这件事情在生活中是一个负担的话,我们很容易就为了个人的利益去破坏我们的公共空间,因为环境里面的资源是每个个人使用的,但是资源的代价是集体承担的,我们如何提高公共意识,并且能够很便利的进行环保行动,我们的环保组织会知道得多一些。

  二、环保这样的公共意识是需要“积极公民”创造性的去推动全民参与,如何推动?政府在想办法,民间组织、媒体、社会各界都在想办法,现在很多民间社会组织在做的一些行动是非常有创意的,而且他们是扎根到社区里面做的。有一个广州公众论坛,他们会带着公众去参观环保发电厂,很多时候政府做的一些环保的工作,公众是看不到的,民间组织就会让公众看到我们的努力,让公众意识到很多人在这方面进行投入,公众是不是应该投入一些。拜客广州发起了一个行动就是“广州蓝天行动”让每个人拍一下我们的蓝天传到网上,这是公众很乐意参加的方式去关注我们身边的含量和生态。

  三、我们努力让多元的对话形成机制和常态,我希望每天打开电话和报纸都可以无时无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环保和更加健康的消息,谢谢大家!

NGO代表拜客广州创始人陈嘉俊

  主持人:我们有请拜客广州的创始人陈嘉俊先生。

  陈嘉俊:刚才你说“蓝天行动”我在想是否可以随手拍“垃圾虫”,如果发全民的力量,大家相互监督,可能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为我拿出手机,我不是在发微博,今天在谈低碳社区,这是一个无纸化的生活方式,这是个人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

  我会分两个部分,一是团队的形式怎么做环保,我可能会说一下在场为什么没有交委的领导或者环保局的朋友,因为我们谈到低碳,行是很重要的方面,现在广州市人均汽车保有量是多少吗?或者说每公里汽车的数量是多少吗?我在网上搜集了一下,世界银行也有一个2010年的数据,我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很容易跟华哥骑单车,现在广州市汽车保有量比新加坡还要高,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新加坡的燃油和发动机技术是比国内要好的,但是国内的汽车耗能是比较严重的。我们社区的概念不能仅仅是某一楼盘或者大学里,应该是整个城市生活形态的低碳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绿色出行。

  如何让公众参与?现在的现状是水污染的做水污染,绿色出行是绿色出行,垃圾分类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只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绿色出行只是因为方便。如果政府有奖励或者处罚的规章制度是很好的,但是环保的理念应该渗透到市民的心态中,最好的理想状态就是不用推进市民去做这些环保的事情,市民知道广州有这样的环保问题就可以自行的去推动环保,市民的环保意识应该是全社会去推进的,具体落实到无论是绿色出行或者是垃圾分类各个点的时候我们的工作会更好开展一些。

  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做一个事情的话总比分散到某一课题会更好一些。所以我觉得交委可以来一下,或者说中小学这些教育部门都可以来,包括大学也可以。

  大家知道拜客是什么意思吗?我们的组织主要是推动绿色出行,提倡自由、环保、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什么说自由?我们谈论一个城市生活的时候不是说要多环保多健康,一个舒适的生活也是需要的,不是因为环境就放弃舒适的生活方式,骑车就是一个很舒服的生活方式,你想骑快一点可以,骑慢一点也可以,买一个水也可以。但是你们坐着公交车人挤人是很难受的,我认为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活形态。

  通过单车这个小的切入点去推动广州可持续的城市生活,谢谢各位。

现场互动交流提问活跃

  主持人:刚才五位嘉宾探讨和垃圾分类和低碳出行和公众参与这么重要的话题,无论是什么,市政府做出了很明确的制度,这也关系了每一个人生活很具体的方面,我们有10分钟的时间可以向台上的嘉宾提问。

  张捷:刚才我非常赞成各位说了,公民社会要建立起一种机制,文明建设也需要监督和约束机制,但是这种机制跟市场经济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不一样,它不是一种罚款、奖励这些金钱衡量的方式,应该是奖惩机制,这是我个人认为。我也在日本生活过,我有一个体会,社会的声誉机制和惩罚机制很重要,因为日本人跟我们中国人很相似,都比较爱面子。

  我在日本的时候租房子,他们会有一个市民协会的老太太,他会给你一张纸,每天搜什么垃圾,会给你免费的垃圾袋,如果你有问题第一次第二次会来指导你,因为他们很讲究社区的荣誉,我有一个老师在日本大学进行学习,他住在大学员工社区,我们不知道没有参加,(音)很快跟我们关系好的老师来提醒我们,邻居对我们比较有意见,凡是这个时候一起参加做大扫除,很快居民关系很好。这种舆论的压力和声誉非常重要。

  所以不可能靠罚款,比如说高一些先进的垃圾分类,做得不好的可以贴出来,哪些小区的哪些住户做得不好的也可以贴出来,他们做得很不好,乱扔垃圾,如果没有舆论的压力的话他们不会做,完全是靠自学教育学习不知道要到哪一年,中国人爱面子,他进出大家都在议论他。

  我在日本生活的日子给了我很多启示。

  余尚风:全民行动日,就是各个星期六由各个街道组织来推动全民行动日,还有一个就是环境友好家庭创建活动,由社区居委会和街道跟家庭签订环境友好家庭。对环境友好家庭进行表彰。做得不好的,区里面因为大的市层面上牵扯的范围比较大,很多时候是靠社区和邻里,评的时候是以楼层来评的。

  还有就是低碳社区,没有的你就自己看,还有垃圾分类指导员和志愿者上门反复做跟踪,我想这也就是公众参与的模式,我们也希望包括4050人员,有这方面志愿就是动员百万志愿者、百万妇女百万清绕年做垃圾分类的宣传考验,要明确垃圾分类不是政府要你垃圾分类,而是你垃圾分类。谢谢。

  现场嘉宾:刚才说得很好,我是环保局退休人员,您提得很好,低碳建设也好,低碳都市建设也好,不光是垃圾的问题,汽车污染是无法解决,我80年的时候汽车的保有量已经是4.5万辆,现在是180万辆,才22年,汽车的发展速度太快了,跟新加坡是没有办法比的,我们的油是差的,我们的路况也比较差,汽车污染对政府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现在进行了限牌,也是对的,不限牌是没有办法的,我们有一个市长说过,现在广州是不会塞车的,怎么可能,塞车也是一个问题。除了限牌以外还有正常的淘汰,尽管还很漂亮,你怎么修还是个问题,应该正常淘汰。为什么这么多的客隆,客隆的士,一边淘汰一边溜出去,正常淘汰必须进行,鼓励他换新车,台湾都是这样做的。虽然你的车还非常好,但是到了淘汰的时间我就补助你买新车。

  现在限牌了,是一个进步,但是淘汰没有人说,对大气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首先你要提高主体,我国还没有到达地步。

  路况又这么糟糕,塞车,停红灯,你上白云山一看,无论什么天气,整个广州是笼罩在烟雾中的,可以说在烟雾中生活。

  低碳社区建设可以,汽车的污染不得不谈。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污水,亚运做了很多的污水处理厂,以前没有,现在有28个,那么能不能覆盖?还不行,很多开发商在开发小区,基本上没有带污水处理厂,一栋楼,一个区你不要小看了它们生活污水,基本上是没有污水处理的,这30多个污水处理厂是区域性的,手法也不是特别的完全,很多都是排放到河涌里面去。

  我在湖南看过,他们很多楼都没有污水处理厂,除了政府在社区里面搞污水处理以外,对开发商开发的楼盘,对于没有污水处理厂的一定要建,应该把它的钱拿过来搞污水处理厂。

  所以低碳生活、低碳社区、低碳都市的建设,污水就是一个大问题,每个人都要喝水,每个人都要呼吸空气。

  还有就是噪音的问题,以前禁烟花爆竹,现在基本翻身了,去年和前年的春节在白云区里又来了,还好新区没有,周边的一些城中村已经恢复了,要抓住这个建设力度,谢谢。

  现场嘉宾:各位朋友各位嘉宾,我很快的提一个问题,我非常认同绿色经济低碳发展的议题,但是我自己非常担心里面的一些做法会不会过多的概念化?

  很多的概念化的一些东西在这里闪烁,我就不列举太多,比如说公众参与,对方对话,这样类似的表述,比如说公众参与,到底公众是不是平权的,这个对话是不是真正的平等?比如说住的小区里面,小业主和大业主,大业主可能是开发商和亲戚买了几十套房,他就买了一套房,他们在对话的时候表述的对等性是有疑问的,比如说上面高空抛物,或者下面开发商违法建筑,个人很难告,我父母就有这样的经历,他们说不接受个人的投诉,必须以组织来投诉,谁来成立业委会,谁来支持这个组织,他们根本不会支持业主维权,公众参与这个提法能不能明确一下?

  包括垃圾分类,广州市做得如火如荼。我有一个想法,我们想了垃圾分类,但是我们有没有想到垃圾是怎么产生的?谁制造了垃圾?我们现在每天鼓励创新,鼓励新产品的开发,我们开发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这个产品将来的命运是怎样的,它最终应该如何处理?新产品层出不穷,可能垃圾难以处理的难度也会上升,到最后即便是分类了,导致环卫工人、市民对这些产品的处理非常的犯愁,我想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张捷:现在电器商的电器必须要回收,我补充这一点。

  陈嘉俊:我想做研究的一些现身的案例分享一下自己如何跟政府部门互动,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参与,随手拍自行车出行障碍发到微博上,我们跟广州交警合作,大概的形式是市民拍到自行车的出行障碍,这个黑点一个月被拍了多少次,交警也会定期的进行巡逻。

  如果政府直接面对公众的话是很难的,但是NGO作为民间和政府沟通的桥桥梁中间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市民有很多是无效的或者说是垃圾信息,不可能对每一个市民的诉求进行考察。我们作为NGO也生活在城市中,对市民反映的问题我们或多或少会知道,我们会去走访做成建议性的建议给到政府部门,对于我们来说他们是比较信任的,因为我们有良好的沟通关系,他们未必对每个市民的诉求100%回应或者信任,但是我们提出的东西他们会更加容易理解和信任。在未来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可以多考虑,政府可以跟NGO共同携手合作,甚至NGO可以发挥民间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作用。

  陈安娜:包括我在内每个人很关注低碳社区和日常生活连接的问题,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我的香港老师在中山大学里面教书,他来的时候非常的不习惯,因为楼道里面堆满了鞋子和垃圾,怎么办?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住房面积不够,现在短时间内改变住房,如果告诉居委会又不管这个事情,我们是不是期待政府做一些文明社区的倡导?这也很难说每天都有,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他会每半个月艘一个楼道,有时候碰到了对方的邻居,你们好我是住在楼上的老师,他持续做了两个月以后,楼道里面有鞋子,但是垃圾没有了,他的邻居把垃圾拿下去。

  张捷老师说我们可以通过人情和舆论做到,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一些老的理念,我们习惯性的认为政府应该去倡导,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责任的,我们每个人把低碳社区当成一种革命,我们每个人都是它的革命者。

  叶子卿:我说一下,刚刚的先生提出了两个问题,因为我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因为低碳社区多方对话。我们政府的民间组织NGO的,社区的、媒体的企业的,5、6个方面都来了,政府城管委垃圾分类余处长就在台上,还有我们的专家,还有工会方面的,研究机构是中山大学公众社会研究中心,在NGO方面是拜客广州的代表,这就是多方,如何交流,我们今天的会只是一个部分或者其中一个小的方式,可能还有更多更灵活的方式,这只是其中一个,今天会议也是提供多方对话的会议。

  怎么体现民主,我个人觉得应该是渐进性的,谢谢。

广州低碳社区建设多方对话第二场

15:00-15:50    多方对话第二场

  主要议题:1)构建低碳社区建设政策多方对话机制

  2)生态文明与社区可持续发展

  3)低碳社区建设与企业社会发展

  主持人:刚开始的时候也解释这是什么样的会议,刚刚余处说每个月星期六就是全民行动日,今天刚好是了,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行动起来,第一轮讨论就到这里,感谢五位嘉宾。

  我们为了节约时间,也有请第二组嘉宾上台,他们是:

  张捷  暨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

  徐祖荣  广州市政府研究室副巡视员

  罗建明 广州市社区代表、环保人士

  马劲轲   广州市开该为资源处处长

  李康敏  企业界代表广州市通用新产品开发公司总经理

  接下来要探讨的议题一是生态文明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低碳社区建设与企业社会责任。垃圾分类在第一环节比较深入的探讨了,从我的右手边张捷老师开始,就以上的议题发表精彩的言论。

暨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广东省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张捷

  张捷:刚才都已经说到了,像垃圾分类这些身边的小事,如果我们把它提到人类文明这么高的角度,听起来有一些哗众取宠,但是确实是这样的。一个真正的文明社会,潜移默化的是靠全民的素质和意识来支撑的,包括垃圾分类。

  现在中国的社会,尤其是现在这个发展阶段,还是一个工业文明的阶段,现在整个社会很浮躁,政府是GDP至上,政府主导一心要上GDP要有政绩,老百姓是想怎么挣钱,一句话,都是物质主义的取向。

  刚才提到了垃圾分类和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说是有很大的困难,首先是一个观念上的困难,还有发展模式上的障碍,我认为这是确实存在的。人类的文明发展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下一个阶段是什么样的个文明?

  现在世界的发展,整个地球的环境资源已经越来越不能承载工业文明模式的继续。简单来说,现在真正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人口大概就占了地球的1/5,1/4不到,还有4/5的人没有实现工业化,如果都按照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要消耗掉多少资源?中国13亿人口,印度,还有其他的金砖四国,现在全还70亿人口,最近世界自然基金会出了一个世界自然生命力的报告,明确的提出地球没有办法承载所有国家按照发展的模式实现工业化,两个地球都没有办法承载,这样20年之内地球的生态系统会崩溃,我们上午在谈论的是生态文明的问题。

  我们现在是发展中国家,我们也有权利享受发达国家的物质,但是4/5的国家也想这么发展到工业化,地球会无法承载,所以我们确实要转变发展模式,而且不仅仅是一个工业化的模式而是整个工业文明的转变,下一个阶段应该是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一个唯一的出路。

  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跟工业文明有什么差异?首先是市场经济的地位,它在政治、经济、社会的整个作用都应该是大幅度的下降的。我们现在的工业文明靠什么发展?是靠产品营销,靠创新在不断的促使大量的生产,大量的消费,而且这种生产和消费远远的超过了人类的基本物质需求,我不知道这样的说法对不对,我不是提倡穷日子,但是现在很多都是很浪费的,比如说手机和家电,没有真正的用坏就扔掉了,换代了就扔了,这是科技发展的功劳,但是这也是它一个很大的问题。

  如果我们要搞生态文明,人类更多满足了物质需求以后会满足精神需求,这是不能靠市场经济来调节的,要靠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可能这个时候市场经济和政府机制要逐渐退位,这些公益社会的建设,是我们今后要迎接生态文明的主导社会主体,最后讲一举,如果今后建立生态文明是什么样的结构?我个人认为,首先它是小政府,大家是同意的。第二,它也是一个小市场,它不是大市场,小政府,小市场,大社会、大自然,我相信生态文明社会就基本能够建成了。

  我的意见可能不对,希望大家批评。

广州市社区代表、环保人士 罗建明

  罗建明:整个低碳社区的建设过程中有两点重点要说,一是环保文化理念的改变,整个社会是很缺失我在社区里面给一些13、14岁的学生讲,我让他们看到另外一个中国,他身边所看不到的,因为他们每天起来很干净,没垃圾,环境也很好。我们的空气PM值也多高,河流有多脏,我们的水来自哪里?他们说珠江,我问他们你愿意喝这么脏的水吗?用这样的方式激发这些学生,他们都会听,也会思考。但是很多教育里面缺乏了危机意识的教育,往往我们是报喜不报忧,不知道真相的时候是很难行动的。

  包括一些大人,很多人在社区是做不好垃圾分类的,垃圾分类感觉就是政府让我做的,跟我没有管理,这个处理厂可能有20公里好与坏跟我没有关系,但是真的没有关系吗?我们没有把生物链的循环链条告诉他们,你们的健康会受到影响,这些都是公众没有办法知道的话是没有人行动起来的。

  现在政府有一个比较好的方面,就是慢慢的开放了这些信息,前天省公安厅今年上半年广东省酸雨情况比以前更恶劣了,频率更高层次更差,这些环保的公众信息大家有没有看到?如果看到了你应该想到如何改善我们的环境,这样我们才能保护自己。如何让公众产生内在的动力该三他的生活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必须从文化开始,并不是强压式的行政力量。

  另外一点是公众参与,现在是大范围的公众参与,但是小到社区的公众参与是很不同的,我们也在关注低碳社区项目的前期情况,一个社区有固有的邻里文化,外来的东西介入并不有效外部的力量要求他做改变,其实邻里之间会形成抵触情绪,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公众参与?最重要的是我们先跟他们说这个社区要进行一个改造,你们谈一下应该如何改造,你们认为要不要改造,如果改造应该如何改造?比如说垃圾分类。

  很多公众会有情绪上的抵触,他会很不理解为什么要我做这个,如果有业委会是很好的,可以跟业主直接根据沟通。根据公共议题不断的讨论的时候,会让这个社区的居民在讨论中,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会提出建议。如果这些参与进来了,将来低碳社区推动会更加的容易。

广州市政府研究室副巡视员徐祖荣

  徐祖荣:主委会要求我来参加活动,我对低碳经济没有什么理解,但是我有一个思考,既然来参加这个活动,我把自己的想法做一些交流。

  关于公众参与与低碳生活这个问题,项目组实际上前面已经有很多活动,刚才一些嘉宾和下面的人互动的时候也谈到了很多的想法也有很多精湛的见解。

  我听到要谈公众参与和低碳生活,我就想公众是什么?这个概念首先要搞清楚,往往很多司空见惯的反而不会想里面的内涵,前一段时间我参与了一个活动,让我讲“顾客是上帝”我就给大家讲了上帝是什么,为什么要向对待上帝一样对待顾客。所以今天我就讲公众的理解。

  “公众”辞典上的解释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我认为这是一个模糊的解释,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上”往往是带有贬义的,比如说社会上的青年,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也有社会上的含义,但是现在谁个时代,我认为解释不太准确,公众就是全体人民,而不是把党政军排除在外,不能把党政机关社会机构不同所有制工作的人排除在公众之外,为什么要对公众这个概念进行解释,因为这关系了区域低碳工作能否顺利推进和低碳建设目标能否真正实现。因为党政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同所有制企业里面有组织性和先进性的人喊,如果说行政方面我们要积极控制高排放能耗的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科学推广可再生能源。

  最近我看内蒙古搞了一个风能发电,他们没有想到风能发电机搞起来以后对草原的破坏很大,因为老鹰不敢下来抓老鼠了,老鼠就横行,草坪就退化了,虽然风能是低碳,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的分析,就形成和其他的新的问题。

  从办公的角度,我们要爱护办公设备,神勇公电公指,这一块我们是有深刻体会的,尤其是公家这一块用起来不心疼,可能在家里面把水关了,把电关了,但是单位里面是长明电。我们党政机关应该带头过低碳生活,而在这方面却做不好,要求大众如何如何,但是他们把自己排出在大众之外。还有办公无纸化,现在电脑、互联网这么发达,但是机关里面的交换纸质的文件更发达,比以前不知道多了多少,每天交换,交换站非常的繁忙,通过互联网是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的。

  从居住社区里面高素质的人应该起到带头的作用,个别例子我就不说了,我就想表达一个意思我们在推行低碳理念的时候跟我们追求的目标是有非常大的矛盾的,比如说加快发展是我们经常说的,跟绿色发展是有矛盾的,现在说加快绿色发展可以吗?很难,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们的消费,企业希望你多消费,现在还要促消费、保增长。这样一来,你到餐厅吃饭老板希望你多点菜,多买高档的衣服,因为跟他的利益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坚持低碳社区,政府和企业是一个领头羊,企业里面生产产品的时候应该考虑它的末端会产生新的垃圾。

  我们以前吃月饼就是一个简单的包装,现在很复杂,以前是几块钱一个月饼,现在是几十块钱一个月饼。

  我们把低碳和保增长的平衡点,但是如果找到了就可以引领普罗大众,高效率低碳工作,高品质低碳生活的概念,要从这个方面努力。其他我就不多说了,把时间留给其他的同志。

广州市发改委资源处处长马劲轲

  马劲轲:谢谢主办方给我这么一个交流的机会,我也很高兴来参加今天的活动。今天的主题是低碳社区的建设,在广州市对低碳这一块的工作是相当重视的,现在提出了发展理念是把低碳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理念之一来抓。相应的广州市是成立了低碳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放在我们处,较是资源节约和气侯处,低碳发展是我们处的核心工作之一。

  在低碳社区这一块我们也是非常重视的,因为我们知道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所有的低碳城市建设最终是要落后到低碳社区开始,它是城市的缩影和一个基本的载体。今年的低碳工作是把低碳社区建设列为我们的主要工作内容,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今年我们做了什么。

  今年4月份开始组织各个区申报低碳示范社区试点建设,第一轮申报了20个社区,也教了相应的申报的材料,因为低碳的工作比较新,低碳社区也是崭新的东西,没有低碳社区建设的内容和目标来给大家参考,第一轮申报的方案参差不齐,大家都知道要做低碳社区,但是具体要做什么很多人认识并不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组织了一轮培训,我们跟一些NGO组织合作的,就是美国的可持续社区发展协会,还请了一些国内相关的一些专家,今天都来到了现场,培训的目的是请大家过来加强对低碳社区的内容和建设方式的认识,经过这样的培训,我们进行了第二轮的筛选,现在基本上差不多了,初步定了5-6个社区,下一步我们经过程序报请市局同意以后我们正式开展试点工作,下一步我们会帮助这些社区来完善方案,争取今年先做一些示范社区。我想示范的作用就是通过社区,市里会给予一定财政上的支持,还有专家知识上的支持,我们争取打造一批有示范作用的社区,告诉大家低碳社区可以怎么做。

  我们提倡低碳生活,专家们都说了,低碳生活不应该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我们所说的低碳社区是减少我们的生活碳排放,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保持甚至是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这是我们基本的出发点。

  第二,我们低碳社区的路径是比较新的,我们一边在研究一边讨论什么是低碳,低碳社区应该怎么做,另外一边就实践,发动大家来做,发动大家的积极性,还有想象力,大家都来出谋划策,我们有一个指南给大家,告诉大家可以做什么。

  另外大家集思广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想象力自己来提方案,通过这样的方式,通过低碳社区,大家一路先做起来,做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和发现,哪些低碳的做法是比较好的,真正能够实现环境的友好,还有对我们生活品质的提升,而且要适合广州实际情况,发现我们这些好的做法以后慢慢的通过实践来总结,最后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低碳社区的方案再推开。

  这个试点工作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也相当重视和NGO组织的合作,不光是政府在这里说,我们希望是社会各界都来参与,一是政府,二是街道还有居民,还有社会的力量,把大家调动起来,发挥各自的作用把低碳推好。

  低碳这一块的具体工作是这样的,各位专家也提了很多的问题,我受益良多,低碳工作我们也做了一段时间。就居民而言对低碳生活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一个是政府层面的,刚才徐主任也说了,到底政府对低碳的认识是怎样的,我们现在提出了低碳经济,但是相关的政策还不是特别的完善,因为它比较新,需要慢慢的出台一些政策来支持低碳产业还有低碳的生活消费政策。还有就是政府如何寻找平衡点,长远来说这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方向,但是不可回避的是在具体的项目上会产生一些矛盾。

  这两年大家知道经济环境特别不好,经济是下行的,现在提出要拉动消费和投资,现在有一个投资项目摆在面前,这个投资项目可能并不是非常环保或者非常低能耗的项目,也许是一个能耗相对高的项目,但是这个投资非常大,这个时候就是考验政府决策者决心的时候了,这个时候可能会有一些纠结存在。

  从居民层面来说,居民本身有一些自发的低碳的动力,比如说节水、节电,作为居民都会主动来做,但是一些低碳的生活方式不一定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直接的经济效益,甚至会带来一些不便,比如说提倡购物袋,尽量使用超薄的塑料袋,这执行起来非常难。包括空调的使用,这都需要政府进一步的引导,或者出台一些经济上的措施来引导大家的生活和消费。

  我就先说这么多,谢谢。

广州市通用新产品开发公司总经理李康敏

  李康敏:大家下午好,今天的议题是低碳社区建设,我作为从事多年环保环卫工作的人员,我从这个角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像低碳社区建设首先在政策上还要做一些配套,刚才马处长也谈到了,比如说用电峰谷收费问题,现在深圳已经进行了峰谷收费,广州还没有,有一些用制冷的企业成本节约不下去,在深圳政策配套开展很快,现在广州只能是示范性的。

  像黄祠地铁站,但是整个节能不了,因为峰谷电费晚上和白天差别很大,所以首先要在政策上有一个扶持。

  另外是从低碳社区管理方面,垃圾处理在低碳社区里面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而且也是直接在我们身边发生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除此之外,恐怕大气和日常的交通,其实也是一个相应配套的问题,也是跟低碳紧密相连的,所以陈嘉俊同志提到了低碳社区应该是有环保局和交通局的人参与过来,尤其是最近报纸上公布了广州市成立了市领导参与的固废领导办公室,但是环保部门的人员几乎没有,其实这些是相互有关联的。

  举个例子,现在厨余,还有潲水油,现在潲水油是环保部门管理,厨余是环卫管理,其实应该是统筹起来。在整个低碳社区建设中管理部门也应该做一些扩大,尽量全面一些,配套考虑。

  第三个问题,还有一些常识性的,昨天给人问到我,说假如我用老鼠胶沾到一个老鼠,这个老鼠应该放到那一类垃圾分类?老鼠是湿类,但是老鼠胶是一个危险垃圾,我们非常不好答复,很刁钻的问题。我看城管委在里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碰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最好还是归类一,有的时候也要做一些具体的解答,这样会更好一些。

  第四个问题,垃圾处理基本上是政府层面进行统筹安排管理,在城区也只能这样,没有政府层面进行的话,基本上这是公益事业,还是由政府拨付资金统筹办理。

  另外从公民意识、社区来说,公众参与,而且广州市在全世界在全球都很有名,包括我们的市长现在也说自己的“垃圾市长”,在垃圾分类的理念中抓得比较好,但是除了建成区之外,郊区呢?到建制街这一级管得还好,但是走到镇呢?不说远的,我们说白云区,创卫的时候干部都走到街上,当然这是不可长期的,我们除了政府之外还有企业的资金应该进入,这还是一个体制的问题,如何搞得更好,把这些作为政府主导的项目进行补充和完善,这应该是做一个统筹。

  我们看了一下广州的统计数据,生活垃圾里面厨余、园林垃圾占了50%以上,这些都是有机的,而且可以就地解决就地处理,是能够大幅度减量的,无机的要反过来说,污染性都没有这么厉害,如何达到就地解决,在理念上、在技术上应该要统筹考虑的。

  最近报道有很多,很多小区打碎排放到下水道,但是这样会存在新的问题,比如说会发臭发酵。我认为有一些做法很好,就是发酵以后可以作为肥料,就是大田山作为一个百花齐放的功能摆在那,进行比较和筛选选出比较好的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

热心环保人士现场提问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有10分钟的提问时间,大家准进提问。

  现场嘉宾:各位嘉宾你们好,我是来自广外环保协会的是NGO的代表,我比较关心回收这一块,这一块有两个问题,一是设置回收箱,广州以前主要也设置了有害垃圾的回收,但是我看到在某些社区里面箱子由于缺乏管理,都被扔了厨余垃圾,一些管理得比较好的箱子可以正常运作,能否设置一些方法,像拜客随手拍回收箱的活动,或者说组织社区去管理箱子,这样会比较好。

  还有就是社区的宣传,对大型和人员固定的社区对于环保的宣传还是比较容易的,对于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的社区,比如说白云的社区这样的工作开展比较困难,因为一方面新来的务工人员不一定非常清楚这里的政策,或者说有人觉得自己不会在这里待很久,参与的积极性不会太高。

  罗建明:回收箱我们确实做过工作,有害垃圾我们是放在保安亭旁边,但是很多小区是缺乏监督的力量的,因为很多小区是没有自组织的产生,如果靠政府部门人监管也比较难,如果由社会组织去监管的话也希望大量的人去监管,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站在回收箱旁边,所以进入数社区的宣教活动非常的重要,之前的社区教育比较缺乏,很多的社团机构没有进去,或者说对这方面也不了解,就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坚持下去估计也可以成功。

  徐祖荣:对流动人员和外来人员让他们如何参与到垃圾分类,为低碳社区做贡献。我想应该从本地居民,从小区里面的老住户来起到引领的作用。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后一段时间,我们很多人陆陆续续到了国外看,开始到香港地区,到了新加坡,然后到的欧洲,到的美国,去到这些地方以后,我们发现原来在国内很不受纪律的人就变成很受纪律,过马路的时候也看红灯,也不随便吐痰了,因为受到了环境的影响。

  我们从一家开始做起,不要从窗口扔垃圾,要扔到回收箱里面,像张老实说在日本的时候受到的就是舆论的压力,我们单纯的要求他们是没有作用的。

  罗建明:台北也是熟人社会,旁边的人也会起到监督的作用,在城中村管理中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有人说在城中村推垃圾分类比较困难,城中村有村委会,可以用村委会去管理屋主,但是更重要的还是从意识进行提升谢谢。

15:50-16:10    海珠区黄埔古港低碳社区建设规划

广州市海珠区政协主席刘金鹏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有请示范社区的申请代表广州市海珠区科信局刘金鹏跟我们解说关于黄埔军港古村落的改造方案。

  刘金鹏: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好,因为我也是低碳社区建设的积极行动者。在低碳社区建设广州项目办的指导和他们的影响下我们也积极申请了这个建设项目,其实在低碳社区建设方面,我们也非常想做积极的示范社区的建设工作。

  大家应该都去过黄埔区的古港古村,在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黄埔古村。至今我们依然可以在黄埔村看到古港口、古宗祠、古庙宇、古闽剧以及明人故居等遗迹,向人们展示黄埔古港的繁荣与辉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黄埔古村和黄埔古港是广州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黄埔古村,这个地方是明清时期宣布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通关的地方。

  我们申请低碳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以及我们想把这个示范点通过几个方面建设。

  整个黄埔古村保护项目范围60公顷,其中近期规划保护改造范围约18.60公顷,首期实施范围6公顷。建设工程包含几大部分。

  一、市政工程。包含了旅游线路范围雨污分流、三线下地、给排水管网、监控广播系统,麻石路铺砌和道路设施建设。这是一些前后的对比情况(图)。

  二、立面整饰工程,内容包含了房屋外墙装饰、空调机和水管整理、门窗更换等都是居民参与投票建设。

  三、景观绿色工程

  四、古建筑修缮工程。

  五、水体河道工程。

  六、拆迁工程。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不进行仔细的展开描述了。

  这是我们近期想重点做的工作就是关于垃圾的减量化处理,首先要在选址上符合范围的要求,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系统,如靠近园林绿化则将垃圾减量装置外观设计为迷彩色,我们也是强调这样的和谐,希望我们黄埔村和改造后的情况更好的融合,至于处理的过程就不用说了,但是这里强调,对垃圾的处理中有几个过程,第一是观念文化,需要一个机制建设,在黄埔村垃圾处理步骤,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实施,对黄埔村我们有机制建设,通过无限网点的布置,通过信息的主动推送服务,不仅仅是黄埔村民的低碳环保观念的宣传教育,另外一方面就是定时分送垃圾,在居民的家里,通过信息推送服务让他们知道在什么时间送哪一类的垃圾,垃圾的处理一定是分散和集中相结合,这也适合城市管理中网格化的关系,这是片区的划分,非常重要,你有减量,在楼宇比较多的地区就以几个楼宇群作为网格,这是告诉大家什么样的机制,通过信息推送服务我既宣传的低碳社区的好处,又告诉你在什么时间送什么垃圾。这个意义大家要了解,第二是你承担的责任是什么,第三是还要有考评体系,我们既然信息推送是就可以评选,哪家哪户垃圾分类分送过程中做得好或者做得不好,都有这样的评估体系。

  在黄埔村里,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去过黄埔村,我们的水,大家应该看到,现在所有的古村落看看池塘的水一定觉得不太乐观,第一是颜色不行,二是水资源污染,三是有臭味。所以我们也遵守了自我调节的作用,这就是菌类和微生物的调节,通过检测,哪些微生物不够的通过现代化的检测手段找一些平衡点,释放一些微生物达到调节的作用。这是第一步,通过世行的宣传我们已经在着手做一个工作,黄埔村图书馆旁边的水塘我们正在做试点,希望过几个月水的颜色可以有所改善。

  我们在低碳建设中要强调有科学的手段,要知道调节系统是根据什么平衡的,这些试点已经在开始了,这是水的。

  第三,我们在申报项目的时候有具体实施的东西,因为这是一个小项目,政府也要投资,刚才说的9大工程要做很多方面的事情,由于时间的原因就汇报这些。

  最后一点,我强调我非常想,也不敢讲,黄埔古村古港100多年前繁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通过广交会又将商机吸引回了黄埔,那么黄埔村的造血功能在哪,你要有项目的支撑,你的民生项目想把这个文化盘活,将来借助会展来发挥黄埔古港古村的电子商务,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来促进产业的发展,这也是低碳的产业,谢谢大家!

16:10-16:25  嘉宾代表及主办方总结发言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秘书长 黄浩明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还有一位重量级的嘉宾,就是中国民促会的会长黄浩明先生,有请黄先生对这个项目和项目做一个致辞,有请。

  黄浩明:尊敬的各位朋友,非常高兴来到广州,而且我看了国家发改委提出全国五省八市低碳社区建设,广东就是其中的一个省。我听了广州市的情况介绍我学到了很多的都是,我想把广东的一些经验及时带到北京去,因为我对垃圾分类在南京也做了一次社区垃圾分类的多方机制对话交流活动,这个活动跟我们不一样,主要是开放空间,也没有座位,大家就在那讨论如何解决方案。

  世行这个项目是是社区、企业、政府、NGO还有各方代表共同研究机制,我主要是谈我的几点体会。

  第一,重新认识当今世界,这个世界现在面临着各种危机,比如说能源危机,所以中国现在的能源消耗量已经超过了美国,达到了21.5%,美国是20%,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同时也是碳排放量的大国,也上了“金牌榜”我们的人均可能比美国低,但是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能源的效率是美国的5倍,是日本的8倍,德国的6倍。刚才张老师提了一个新的概念就是地球的承载力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现在的发展模式,我们必须要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第二,要有主人翁意识来实现低碳。有一个德国朋友说2050要建立“零碳社会”,当时很多人反对,我在3月份北京参加了一个会议,农业大学一个教授提出了“负碳社会”,我认为非常的有意思。

  拜客是“微公益之星”,是联想进行的评选,把拜客评选成了微公益之星,我今天看到了拜客的朋友非常的高兴。

  广州有很多的经验可以在全国推广。2010年人口统计显示,广州1270万人口,其中外来人口是476万,占了37.8%,什么概念呢?实际上三个广州人中就有一个外来人,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外来人觉得“我们是外来,我们不是广州的主人”,这就是问题。包括北京也是这样,2000多万人口,北京会比广州更多一些,从这个市调来看,如何培养全民公民意识,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现在很多人把自己排出了社区之外,公民之外。刚才一位政府的领导说了我非常的同意,现在的党政军都把自己排除在公民之外,北京最好要减少交通管制,当然完全没有也不现实,但是应该减少,否则老百姓无法生活,大家知道北京“两会”大家提的意见比较多。

  第三,建立多方协商机制。今天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第四,创建全民参与机制。

  第五,对政府说的,优先制定规章标准。我去了日本18次,日本的垃圾分类标准已经达到了14种,已经达到了世界最高的标准。

  第六,企业应该建立市场互惠机制,谁分类谁受益,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方法。

  第七,营造健康的社区文化。社区的文化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社区文化的建立,公民自觉的参与垃圾分类、包括绿色出行、积水界定都无法推行。

  我祝愿广州成为最低碳的社区,最低碳的城市,谢谢大家!

世界银行广州低碳社区建设项目的总协调员叶子卿

  主持人:谢谢黄秘书长,接下来是会议的最后一个环节,有请请世界银行广州低碳社区建设项目的总协调员叶子卿先生为我们做会议的总结发言,有请。

  叶子卿:谢谢大家,尊敬的黄秘书长,北野先生,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世界银行广州低碳示范社区多方对话项目通过今天历时一年到此真正结束了,我个人认为比较圆满的结束了,对在座各位为世行项目提供给支持和协助的单位和个人,包括所有的工作人员,还有我们的自愿者们,在此我代表项目和本次会议的资助方,还有这个项目和本次会议的主办方,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还有所有的工作人员和自愿者们表示衷心感谢。

  本次会议由于时间的问题,因为每一次活动都是由于时间的问题,说明大家想说的也多。我想通过本次会议共征集了15份政策建议,我们总结了1份综合建议,到今天这个会议超过100个来自政府、NGO、企业、社区、研究机构和媒体在内的六方与会代表,应该比较具备对话的代表性。

  刚才特别提的是海珠区关于黄埔古村低碳社区的申请,这个项目包括本次会议,从各项指标基本上是达到的,从这次项目和这次会议过程中,我们办会议的目标办会议的形式等等方面,包括预计的结果,应该说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项目和活动。

  在此我个人觉得从这个项目到本次会议,肯定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这有待于我们在座的各位领导和来宾、各位代表通过不断的协商,不断的合作,不断的完善我们自己,在此我再次代表项目主办方向大家表示感谢,我也很真诚的期待我们下一次的合作,谢谢大家!

  主持人:叶会长的总结意味深长,我们还有下面一个环节就是广州公益组织发展合作促进会的成立仪式。

 延伸阅读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