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直播:世界银行低碳社区建设广州多方对话

提要:2012年8月25日,首届绿色经济与低碳发展论坛在广州暨南大学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由世界银行公民社会基金资助,广州市城管委等政府部门支持,广州国际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联合会、暨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广州公益组织发展合作促进会联合主办,主题是:关注广州绿色发展、对话社区低碳建设。

NGO代表拜客广州创始人陈嘉俊

  主持人:我们有请拜客广州的创始人陈嘉俊先生。

  陈嘉俊:刚才你说“蓝天行动”我在想是否可以随手拍“垃圾虫”,如果发全民的力量,大家相互监督,可能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为我拿出手机,我不是在发微博,今天在谈低碳社区,这是一个无纸化的生活方式,这是个人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

  我会分两个部分,一是团队的形式怎么做环保,我可能会说一下在场为什么没有交委的领导或者环保局的朋友,因为我们谈到低碳,行是很重要的方面,现在广州市人均汽车保有量是多少吗?或者说每公里汽车的数量是多少吗?我在网上搜集了一下,世界银行也有一个2010年的数据,我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很容易跟华哥骑单车,现在广州市汽车保有量比新加坡还要高,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新加坡的燃油和发动机技术是比国内要好的,但是国内的汽车耗能是比较严重的。我们社区的概念不能仅仅是某一楼盘或者大学里,应该是整个城市生活形态的低碳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绿色出行。

  如何让公众参与?现在的现状是水污染的做水污染,绿色出行是绿色出行,垃圾分类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只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绿色出行只是因为方便。如果政府有奖励或者处罚的规章制度是很好的,但是环保的理念应该渗透到市民的心态中,最好的理想状态就是不用推进市民去做这些环保的事情,市民知道广州有这样的环保问题就可以自行的去推动环保,市民的环保意识应该是全社会去推进的,具体落实到无论是绿色出行或者是垃圾分类各个点的时候我们的工作会更好开展一些。

  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做一个事情的话总比分散到某一课题会更好一些。所以我觉得交委可以来一下,或者说中小学这些教育部门都可以来,包括大学也可以。

  大家知道拜客是什么意思吗?我们的组织主要是推动绿色出行,提倡自由、环保、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什么说自由?我们谈论一个城市生活的时候不是说要多环保多健康,一个舒适的生活也是需要的,不是因为环境就放弃舒适的生活方式,骑车就是一个很舒服的生活方式,你想骑快一点可以,骑慢一点也可以,买一个水也可以。但是你们坐着公交车人挤人是很难受的,我认为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活形态。

  通过单车这个小的切入点去推动广州可持续的城市生活,谢谢各位。

现场互动交流提问活跃

  主持人:刚才五位嘉宾探讨和垃圾分类和低碳出行和公众参与这么重要的话题,无论是什么,市政府做出了很明确的制度,这也关系了每一个人生活很具体的方面,我们有10分钟的时间可以向台上的嘉宾提问。

  张捷:刚才我非常赞成各位说了,公民社会要建立起一种机制,文明建设也需要监督和约束机制,但是这种机制跟市场经济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不一样,它不是一种罚款、奖励这些金钱衡量的方式,应该是奖惩机制,这是我个人认为。我也在日本生活过,我有一个体会,社会的声誉机制和惩罚机制很重要,因为日本人跟我们中国人很相似,都比较爱面子。

  我在日本的时候租房子,他们会有一个市民协会的老太太,他会给你一张纸,每天搜什么垃圾,会给你免费的垃圾袋,如果你有问题第一次第二次会来指导你,因为他们很讲究社区的荣誉,我有一个老师在日本大学进行学习,他住在大学员工社区,我们不知道没有参加,(音)很快跟我们关系好的老师来提醒我们,邻居对我们比较有意见,凡是这个时候一起参加做大扫除,很快居民关系很好。这种舆论的压力和声誉非常重要。

  所以不可能靠罚款,比如说高一些先进的垃圾分类,做得不好的可以贴出来,哪些小区的哪些住户做得不好的也可以贴出来,他们做得很不好,乱扔垃圾,如果没有舆论的压力的话他们不会做,完全是靠自学教育学习不知道要到哪一年,中国人爱面子,他进出大家都在议论他。

  我在日本生活的日子给了我很多启示。

  余尚风:全民行动日,就是各个星期六由各个街道组织来推动全民行动日,还有一个就是环境友好家庭创建活动,由社区居委会和街道跟家庭签订环境友好家庭。对环境友好家庭进行表彰。做得不好的,区里面因为大的市层面上牵扯的范围比较大,很多时候是靠社区和邻里,评的时候是以楼层来评的。

  还有就是低碳社区,没有的你就自己看,还有垃圾分类指导员和志愿者上门反复做跟踪,我想这也就是公众参与的模式,我们也希望包括4050人员,有这方面志愿就是动员百万志愿者、百万妇女百万清绕年做垃圾分类的宣传考验,要明确垃圾分类不是政府要你垃圾分类,而是你垃圾分类。谢谢。

  现场嘉宾:刚才说得很好,我是环保局退休人员,您提得很好,低碳建设也好,低碳都市建设也好,不光是垃圾的问题,汽车污染是无法解决,我80年的时候汽车的保有量已经是4.5万辆,现在是180万辆,才22年,汽车的发展速度太快了,跟新加坡是没有办法比的,我们的油是差的,我们的路况也比较差,汽车污染对政府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现在进行了限牌,也是对的,不限牌是没有办法的,我们有一个市长说过,现在广州是不会塞车的,怎么可能,塞车也是一个问题。除了限牌以外还有正常的淘汰,尽管还很漂亮,你怎么修还是个问题,应该正常淘汰。为什么这么多的客隆,客隆的士,一边淘汰一边溜出去,正常淘汰必须进行,鼓励他换新车,台湾都是这样做的。虽然你的车还非常好,但是到了淘汰的时间我就补助你买新车。

  现在限牌了,是一个进步,但是淘汰没有人说,对大气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首先你要提高主体,我国还没有到达地步。

  路况又这么糟糕,塞车,停红灯,你上白云山一看,无论什么天气,整个广州是笼罩在烟雾中的,可以说在烟雾中生活。

  低碳社区建设可以,汽车的污染不得不谈。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污水,亚运做了很多的污水处理厂,以前没有,现在有28个,那么能不能覆盖?还不行,很多开发商在开发小区,基本上没有带污水处理厂,一栋楼,一个区你不要小看了它们生活污水,基本上是没有污水处理的,这30多个污水处理厂是区域性的,手法也不是特别的完全,很多都是排放到河涌里面去。

  我在湖南看过,他们很多楼都没有污水处理厂,除了政府在社区里面搞污水处理以外,对开发商开发的楼盘,对于没有污水处理厂的一定要建,应该把它的钱拿过来搞污水处理厂。

  所以低碳生活、低碳社区、低碳都市的建设,污水就是一个大问题,每个人都要喝水,每个人都要呼吸空气。

  还有就是噪音的问题,以前禁烟花爆竹,现在基本翻身了,去年和前年的春节在白云区里又来了,还好新区没有,周边的一些城中村已经恢复了,要抓住这个建设力度,谢谢。

  现场嘉宾:各位朋友各位嘉宾,我很快的提一个问题,我非常认同绿色经济低碳发展的议题,但是我自己非常担心里面的一些做法会不会过多的概念化?

  很多的概念化的一些东西在这里闪烁,我就不列举太多,比如说公众参与,对方对话,这样类似的表述,比如说公众参与,到底公众是不是平权的,这个对话是不是真正的平等?比如说住的小区里面,小业主和大业主,大业主可能是开发商和亲戚买了几十套房,他就买了一套房,他们在对话的时候表述的对等性是有疑问的,比如说上面高空抛物,或者下面开发商违法建筑,个人很难告,我父母就有这样的经历,他们说不接受个人的投诉,必须以组织来投诉,谁来成立业委会,谁来支持这个组织,他们根本不会支持业主维权,公众参与这个提法能不能明确一下?

  包括垃圾分类,广州市做得如火如荼。我有一个想法,我们想了垃圾分类,但是我们有没有想到垃圾是怎么产生的?谁制造了垃圾?我们现在每天鼓励创新,鼓励新产品的开发,我们开发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这个产品将来的命运是怎样的,它最终应该如何处理?新产品层出不穷,可能垃圾难以处理的难度也会上升,到最后即便是分类了,导致环卫工人、市民对这些产品的处理非常的犯愁,我想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张捷:现在电器商的电器必须要回收,我补充这一点。

  陈嘉俊:我想做研究的一些现身的案例分享一下自己如何跟政府部门互动,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参与,随手拍自行车出行障碍发到微博上,我们跟广州交警合作,大概的形式是市民拍到自行车的出行障碍,这个黑点一个月被拍了多少次,交警也会定期的进行巡逻。

  如果政府直接面对公众的话是很难的,但是NGO作为民间和政府沟通的桥桥梁中间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市民有很多是无效的或者说是垃圾信息,不可能对每一个市民的诉求进行考察。我们作为NGO也生活在城市中,对市民反映的问题我们或多或少会知道,我们会去走访做成建议性的建议给到政府部门,对于我们来说他们是比较信任的,因为我们有良好的沟通关系,他们未必对每个市民的诉求100%回应或者信任,但是我们提出的东西他们会更加容易理解和信任。在未来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可以多考虑,政府可以跟NGO共同携手合作,甚至NGO可以发挥民间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作用。

  陈安娜:包括我在内每个人很关注低碳社区和日常生活连接的问题,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我的香港老师在中山大学里面教书,他来的时候非常的不习惯,因为楼道里面堆满了鞋子和垃圾,怎么办?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住房面积不够,现在短时间内改变住房,如果告诉居委会又不管这个事情,我们是不是期待政府做一些文明社区的倡导?这也很难说每天都有,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他会每半个月艘一个楼道,有时候碰到了对方的邻居,你们好我是住在楼上的老师,他持续做了两个月以后,楼道里面有鞋子,但是垃圾没有了,他的邻居把垃圾拿下去。

  张捷老师说我们可以通过人情和舆论做到,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一些老的理念,我们习惯性的认为政府应该去倡导,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责任的,我们每个人把低碳社区当成一种革命,我们每个人都是它的革命者。

  叶子卿:我说一下,刚刚的先生提出了两个问题,因为我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因为低碳社区多方对话。我们政府的民间组织NGO的,社区的、媒体的企业的,5、6个方面都来了,政府城管委垃圾分类余处长就在台上,还有我们的专家,还有工会方面的,研究机构是中山大学公众社会研究中心,在NGO方面是拜客广州的代表,这就是多方,如何交流,我们今天的会只是一个部分或者其中一个小的方式,可能还有更多更灵活的方式,这只是其中一个,今天会议也是提供多方对话的会议。

  怎么体现民主,我个人觉得应该是渐进性的,谢谢。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