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黑洞”

提要:本应成为电梯安全屏障的检验和监管环节,现在却恰恰成为了电梯行业发展的一个软肋。”  北京市电梯商会会长缪步升则透露,“目前北京现有检测人员不到200人,电梯13万台,如果全部按照国家流程检测,人手根本不够,走过场的检测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本应成为电梯安全屏障的检验和监管环节,现在却恰恰成为了电梯行业发展的一个软肋。

  生产许可证可以通过权钱交易获取,生产合格证可以用钱去买,监管缺失,检验形同虚设,甚至监管者与不良企业正在形成腐败共生的格局。在这一过程中,不良企业看起来是最大的获益者,具有品牌的企业虽然痛恨种种潜规则,却又深陷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到最后,可能谁都不会成为赢家。

  生产许可审核缺失

  目前,全国共有500多家整梯生产企业,“其中,小工厂占了七成以上。这些工厂,仅仅是一个仓库,靠采购各种零部件到现场进行安装,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可言。”一位业内资深人士透露。

  他表示,我国的电梯生产企业必须取得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这500多家企业确实都是“持证上岗”的。“我国的准入门槛并不算低,对于工厂、人员、设备等条件都有严格的规定。但这些小工厂之所以能取得生产许可证,是因为审核过程存在漏洞。”

  记者从不同的渠道了解到,由于我国的零部件市场发展程度较高,在低速梯领域又没有太多核心技术可言,因此,在零部件企业较为集中的一些地区,当一些小老板想要办一个电梯厂时,往往是先找关系。“关系找好了,再找地方充当所谓的工厂,其实,审核的过程完全可以在酒桌上搞掂。”

  检验潜规则

  按照相关规定,在电梯产品正式投产前,要进行型式试验,确保符合各类规范;其次,电梯由生产者检验出厂,进行安装,之后是安装验收;投入使用后,还有每年一次的检验和定期的维保。

  但是,在安装验收和每年定期的检验中,却滋生了一套潜规则。

  以北京为例,特种设备行政许可鉴定评审机构包括北京市特种设备检测中心和北京特种设备行业协会两家。有此资格的也只有此两家,前者属于北京市质监局直属机构,后者也与北京市质监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经济观察报》披露,两家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人员的“吃拿卡要”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比如,评级时无论什么级一项就是5000元~8000元,三项下来就2万多元。2008年前,评级没过的复试还要交钱,后来在企业联合反对下,复试才免费。此外,每次两家机构的检测人员来了,企业都要准备几百元、甚至千元以上的红包。不然,检测人员就到处挑毛病,即使企业做到位,依然也会被指出各种问题。

  一家电梯安装企业的销售经理坦言,买证的确已经成为行业的惯例。“买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想节省时间。根据规定,电梯应该是全部安装完毕后才进行检验,但是从检验到拿证需要20多个工作日,也就是一个多月的时间,但安装完毕后经常就要马上投入使用,为了节省时间,只好在没有安装完毕时就进行检验,交钱买证。”

  北京市电梯商会会长缪步升则透露,“目前北京现有检测人员不到200人,电梯13万台,如果全部按照国家流程检测,人手根本不够,走过场的检测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检验社会化推进缓慢

  一直以来,行业都在呼吁检测机构社会化的问题。但由于检测机构的“隐性”问题太多,利益纠葛太深,始终无法推进。

  不过,一位电梯安装企业销售经理透露,相关部门已经有意想放开这一块的市场。“在国外,比如新加坡,检验是由个人去做的。只要通过执业考试,具有电梯检验的资格,就可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而一旦检验工程师在合格证上签字,就要对这部电梯负责,今后这部电梯如果出现问题,工程师要对此负责任。”

  “放开这一块市场,打破垄断,形成竞争,以后有可能形成这样的局面,就是第三方检验机构来求企业给他生意做,那就在很大程度上能杜绝电梯企业给检验机构送礼的现象。而且跟外国一样,如果电梯出现事故,检验机构要承担责任,这就使检验这个环节更加严格。现在的问题是,相关部门进行检验,出了问题,它也不会负责任,检验就沦为了形式。”

网友观点

0人评论了新闻:检验“黑洞”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