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设计不能凑合

提要:户型小、单价低并不代表保障性住房就不需要设计、不需要新技术和新理念。人们欣喜地看到,正在举办的北京市第二届保障性住房设计展上,新风系统、雨水渗透收集系统、地下车库采光等新技术正在被引入保障房设计。

  “我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一位低保户边说边激动地拉着记者在他的新家里进进出出———电视上,人们已经习惯了类似这样“样板间”似的新闻报道,甚至已经有些“审美疲劳”。

  事实上,从一些媒体的表述方式上来看,人们早已习惯于给予保障房一种“廉价施舍”似的定位。这种定位也导致去年举办的北京市第一届保障性住房设计展上,几乎以一种“凑合”的心态展出的40余个项目设计方案引得北京市副市长陈刚大怒,并被要求全部返工。

  也许是出于嫌贫爱富,也许是出于无利可图,“保障房肯定会和普通商品房有差距”一度成为业内的共识。而这种思想一天不转变,保障房设计环节缺失的现状就一天不会改变。如今,在主管部门和相关领导的重视引导下,这种错位的观念正在被逐步纠正,民生、责任、人性化等词语已被融汇到保障房设计理念中,让中低收入家庭“住得有尊严”成为保障房设计的底线。

  户型小、单价低并不代表保障性住房就不需要设计、不需要新技术和新理念。人们欣喜地看到,正在举办的北京市第二届保障性住房设计展上,新风系统、雨水渗透收集系统、地下车库采光等新技术正在被引入保障房设计。从观众反馈来看,由于今年的户型设计水平较去年有较大提高,因此观展市民多数表示比较满意。实际上,如何在成本有限、面积有限的前提下做出精致的作品,对设计单位来说更是一种能力的检验,而其中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效益甚至远远高于普通商品房的设计。

  随着各地对设计环节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各地设计大赛的陆续举办,保障房的设计水平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这也再次说明,设计水平的高低并不是能力的问题。而这种观念的扭转,可谓正当其时。以北京为例,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从2010年开始已超过5成;放眼全国,仅2011年保障房开工总数就将达到1000万套,以每套50平方米计算,也将有5亿平方米的新建筑面世。如果因设计环节的缺失而使项目匆匆上马,这场造房运动必将成为一场灾难。

  除观念方面,成本控制也成为此前保障房设计水平较差的原因之一。如经济适用住房只允许开发单位获取不超过3%的利润,这就决定了开发单位必须在成本上精打细算,一方面要做好设计,一方面还要保证质量。在陆续出了“楼脆脆”等事件后,一些开发单位就把节约成本的重点放在“不会出大事”的设计环节上。而设计院所在面对低廉的设计费用时,又需要权衡各方需求,在容积率、绿化率、户型设计、采光等环节取得平衡,导致难上加难。

  因此,在去年的保障性住房设计展结束后,北京市规划委发布了《北京市保障性住房规划建筑设计指导性图集》,提供了多种优选参考户型,今年很多保障房设计单位便直接参考了其中的户型,从而缩短了设计周期,减少了相关费用的支出。在成功的经验中寻求创新,也许会是今后一种不错的思路。

  记得一位市长曾对记者说:“保障房做得再好也不过分。”这句话至今萦绕在记者耳边。国家把保障房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地政府都在土地和税费上作出了不小的牺牲,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作为设计单位和机构,既需要对自己的设计作品负责,也理应给予中低收入家庭应有的尊重。把好事办好,让百姓满意,这场民生工程才能真的得民心。

关键词:设计  规划设计  设计周期  设计理念    

网友观点

0人评论了新闻:保障房设计不能凑合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