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冠谦:保障房设计期待国家规范

提要:“保障房建筑规范的缺失让各地保障房规划设计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 赵冠谦说。规范的缺失还让保障房在设计过程中出现为了降低成本过度忽视住房舒适度与生活质量的问题。在保障房项目设计过程中,最低下限应该是不能低于国家或当地的住宅设计规范。

  我国“十二五”期间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下称保障房);其中2011年和2012年分别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一系列数字表示,保障房的建设“狂潮”已经来临。如此大规模的建设数量如何才能保证保障房的质量和性能?规划建设作为房屋建设过程中的第一道关卡,对保障房建设的标准化、适用化、精细化与产业化起着龙头作用。新浪地产(微博)推出保障房规划设计系列专访,走访政府部门、开发、设计单位以及勘察设计人员,为您透视保障房的规划设计难题。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 赵冠谦

  保障房国家建筑规范缺失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赵冠谦博士介绍,目前各地建设保障房普遍存在四项突出的缺点:

  1、盲目追求高容积率、高密度与超高建筑。

  2、室内居住环境质量下降。绿化率、日照率等标准被忽视。

  3、生活配套设施不齐全。

  4、大面积的单一性开发。将大量中低阶层居民集中在一个区域,形成城市中的“贫民窟”。

  前三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保障房建设利润率低,开发商为了降低建造成本而牺牲了保障房的舒适性与功能性。根本原因却是因为国家级的保障房建筑规范缺失。

  “保障房建筑规范的缺失让各地保障房规划设计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 赵冠谦说。规范的缺失还让保障房在设计过程中出现为了降低成本过度忽视住房舒适度与生活质量的问题。在保障房项目设计过程中,最低下限应该是不能低于国家或当地的住宅设计规范。

  保障房期待精细化设计

  对于当前保障房项目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赵冠谦给出了几点提议:

  1、 控制合理面积。设计师需要适应中小面积套房的设计要求。通过精细化设计,将空间充分利用。发展三维、四维空间设计。

  2、 重视住宅性能。保障房项目应该达到住宅性能认定标准,通过设计达到被动节能。

  3、 住宅产业化生产方式。通过将使用部品模数化、标准化,达到工业化生产。同时实施全装修。

  由于保障房属于过渡性用房,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到住户家庭结构、生命周期的变化等可能性,让项目具有 “可变性”。目前,房屋“可变性”可通过“套内可变”以及“套外可变”实现。

  “套内可变”意味房屋内隔墙可以随住户的要求自由移动。“套内可变”的实施需要满足三个条件:规整、大空间的结构体系;可拆装的轻质隔墙以及可变动的水电管路。“套外可变”即相对于传统的“两代居”升级版,在两套独立户型中预留联合位置,使两套房可以随要求变成一套房。

  赵冠谦同时透露,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写的《住宅设计规范》将于明年8月1日实行,新版的《住宅设计规范》为了推广中小套型住宅,将对住宅面积与标准适当降低。

关键词:赵冠谦  规划设计  结构体系  可变性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