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遇上可持续性命题
■本报记者 李静华 北京报道
当所有人都在强调5年建3600万套保障房这个体量与速度之际,它建成后的可持续性与长久性也不该被忽视。
“对于保障房的质量、品质,从房子立项开始,设计、施工、部品选择、一直到这个房屋最后被拆除,一定要树立一个全寿命周期的理念。”9月29日,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发展中心主任杨家骥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住房建造与生产技术专题论坛上发出如此呼吁。
可改造设计避免房屋短命
杨家骥所呼吁的,也正是很多业内专家所担心的。
由于短期内保障房建设体量巨大,一旦未来住房需求、人口结构及城市化发展等条件发生变化,许多保障房在建筑寿命周期内就可能面临改造的问题。“我现在最担心的问题就是保障房能不能被改造。”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叶耀先说出了他的担忧。如果不能,那么许多保障房数年后就有可能成为新一代的建筑垃圾,难逃被拆的命运。
因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建议,不能按照以往商品房的思路来设计保障房,要多一些细节的考虑,如三口之家的保障房设计,洗手池下的储物柜可以和婴儿澡盆进行空间互换。此外,设计师还应考虑到今后孩子成长的需要,在客厅或卧室中预留出可打隔断的空间。
其实,建筑设计师已开始关注这方面的需求了。在9月28日获得中国保障住房设计竞赛一等奖的方案上,建筑师已在房屋墙体和建筑结构上留出可改造的空间。
该方案的建筑设计师之一、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建筑师陈晔介绍:“我们在套型设计上采用了规整的住户框架,这就提供了可供改造的完整空间;套型内则采用了可灵活分割空间的轻钢龙骨墙体,提高了套型的可改造性和可更新性,以满足不同家庭结构的需求。”
部品的易更换性很重要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保障房可持续性的最大问题不是设计思路,而是住宅产业化实践不足,基于传统的施工、结构形式和部品设备,将会加大房屋改造的难度,进而降低其可持续性。
在保障房建设过程中,规划设计是龙头、材料部品是基础已是共识,要想提高住宅质量和寿命,材料和部品设备的可持续性就必须要关注。
周燕珉指出,住宅建筑的主体结构寿命为50年以上,而很多部品的寿命只有十几年,甚至几年,随着居住年限的增加,房屋内部很多装修材料及部品设备都会老化,这就需要提前考虑未来清洗和更替的便利性,减少房屋维护成本,更主要的是考虑减少破坏墙体、结构、地面等。
在这方面,日本的百年住宅系统就注意到这一点。它的做法是对内部和外墙结构部分进行一个合理的设计,在这个前提下,将内部部品和管线设计,通过不同的使用寿命进行分类,使这些部品在放置和进行更换时尽可能不破坏墙体和结构。“它最核心的地方是将结构墙体和内装部分完全分离开来,如采用架空地板,在下面走一些管线,把管线填埋在底下。”日本市浦设计专务董事川崎直宏说。
川崎直宏介绍,日本的百年住宅有六个最基本原则,第一是房间跨度要很大,这样将来对户型转变有好处。第二是部品、部件之间尽可能统一,这样更换的时候可以减轻费用的压力以及可以简单进行更换。第三是在不损害其他部品的情况下进行更换。第四是将排水管,尤其是纵向、竖向的排水管能够移到户外,这样空间更大一些。第五是在外墙材料选择上以及结构上做处理。第六是做长期的维护管理。“这样,房子就能够真正使用100年的时间了。”
中国建筑设计标准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刘东卫称,目前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很好契机,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当下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在产业化应用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应多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
报名参加乐动银十 10月22日大型抄底看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