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规划设计之问(规划篇)

提要:本期开始我们将目光放到设计技术的“方法”问题上来。我们将此分为社区规划与单体设计两类,并先刊发前者。因为与中小套型设计不同的是,保障房的选址及规划是保证中低收入家庭生活质量的主导因素。保障房不能仅仅是小套型的房子,更要是一套生活解决方案———这才是“保障”之要义。

  在上期“提问”规划设计理念这一“思想”问题之后,本期开始我们将目光放到设计技术的“方法”问题上来。我们将此分为社区规划与单体设计两类,并先刊发前者。因为与中小套型设计不同的是,保障房的选址及规划是保证中低收入家庭生活质量的主导因素。保障房不能仅仅是小套型的房子,更要是一套生活解决方案———这才是“保障”之要义。

  根据受访专家的回答,我们将保障房社区规划上比较突出的问题归纳为六个主题,包括容积率较高、绿地率较低、配套设施不足等当前亟待更正的误区,也包括混居模式、日照、停车位等仍在继续的争议。同样,我们希望这些问题的提出,能够引起保障房建造、设计者的关注与思考,活跃思想并在未来通过实践给出答案。是为本策划的初衷。

  一 混居配建还是集中建设

  无论从吸引社会力量参建保障房方面考虑,还是从城市公共资源有效分配方面考虑,商品房配建保障房已成为许多城市积极探索的模式。然而在建筑设计界看来,配建这一生产方式改变的背后,是不同收入人群的混居生活方式的重大命题。

  在本次受访的专家中,60%以上支持混居模式。虽然对于混居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所有专家都明确反对集中建设规模过大的保障房片区。周燕珉表示,实行混居还是集中建设并没有必然的限定,但大面积集中建设保障房必然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

  观点一:混居可避免“贫民窟”

  “现在很多地方成片地集中建设保障房,这种做法很危险!”赵冠谦认为,从城市规划学方面考虑,应该提倡“混居型”的居住模式。他提出两点理由:一是创造和谐社会氛围,避免让低收入家庭被再度“边缘化”;二是公平、有效地分配城市公共服务资源。

  “美国在这方面就犯过类似的错误,导致至今还有很多贫民窟分布在城市当中。”童悦仲则表示,将高、低收入人群彻底分开,反而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给城市管理增加难度。

  叶耀先表示,即便在高档小区,高收入家庭依然需要保姆、钟点工等社区服务人员,后者一般都是低收入家庭。“不妨把他们混居在一起,形成新的社区格局,反而提高社会效能。”

  张播则提出“大混合、小分割”的概念。他表示,保障房并不适合大量集中建设,可以在一个社区中规划几栋相对独立的保障房,这也有利于规划设计的实施。“但千万不要做成小混合,即一栋商品房中有部分是保障房,这不太符合人们的居住习惯。”

  观点二:相对集中、控制规模

  虽然在反对保障房规模集中建设方面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混居模式是否真的奏效则仍有不同意见。

  “现实中根本无法达到理想中的混居状态,事实上并没有人真的愿意混居。”周静敏表示,由于人们在购房时极为重视“邻里关系”,一旦规定商品房小区有20%配建保障房,很容易导致开发商为了保证销售业绩,用墙将两个区域分割,根本达不到混居效果。

  但周静敏也明确表示保障房不宜集中规模建造,她更提倡在公共设施比较完善的地方小规模建造保障房。“可以以100户到300户之间为一个单位,并优先考虑城市公共服务配套成熟的地段,这既能实现相对独立,也能与城市共融。”

  李昕也提倡“相对集中、控制规模”。她表示,如果完全推行混居,让保障房人群和高档房业主居住在一起,反而容易形成矛盾,物业管理也会相对比较麻烦。

  王树京则提出“分类混居”,他认为,不能笼统地说混居或者集中居住,而应该分类对待。“对于出售产权的保障房,应该相对集中建设;对于以租赁为主的保障房,可以提倡与商品房混居配建。”

关键词:产权  高层建筑  高档房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