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标准亟待统一厘定

提要:对于当前各地保障房设计水准良莠不一的现状,受访专家一致认为,由于中小套型的设计难度原本就比大套型更高,一方面由于部分开发建设者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多年来我国在中小套型设计研究上经验不足、总结不够所致。

  五年建3600万套保障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你读完这段文字之时,便有几十栋新楼刚刚打下地基。体量之大、速度之快,对于广大百姓而言是一份厚礼,但对于多年来做惯了大面积套型的建筑设计界而言,无论是实践经验还是心理准备都略显生疏。

  这在中国首届保障性住房设计竞赛中可见一斑。在征集的500多份方案中,不乏创新与亮点,但也暴露了我国对集约型中小套型设计经验不足的问题。为此,本报对参与竞赛评审的专家进行深入采访,对当前保障房规划设计方面的突出问题与争议进行探讨,并系统归纳为三大篇章———理念篇、规划篇、设计篇,分三期陆续刊发。

  之所以将策划主题定义为“问”,是因为我们提出的诸多问题目前并没有准确答案,即便在受访专家当中也存在争议。这里,我们并不期望通过几纸报道便能给出答案,我们希望在此抛出问题,引发各界的高端关注与广泛探讨,最终在研究-实践-总结的循环当中找到答案———这恐怕才是更为严谨的态度。是以为按。

  对于当前各地保障房设计水准良莠不一的现状,受访专家一致认为,由于中小套型的设计难度原本就比大套型更高,一方面由于部分开发建设者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多年来我国在中小套型设计研究上经验不足、总结不够所致。

  几乎所有受访专家都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的设计标准,直接引导各地进行保障房建设。赵冠谦表示,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组织设计竞赛,调动各大院所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将优秀设计方案进行归纳优化并广泛推广;二是组织专门的机构进行设计标准的研发,制作成设计指导图集并公开印发,带动各地保障房设计水平的提高。

  复制成熟设计产品

  “保障房的设计应该强调复制而非创新。”庄惟敏提出,正如国外公办学校首先不谈美观,而以安全性和功能性为主导一样,由政府主导建设的保障房更应该注重实用性。因此,保障房建设应该加强对经典产品和成熟技术的复制,因为“住宅设计技术特别是户型的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并不适用于如此大规模建设的民生工程之上”。

  王树京进一步表示,既要考虑保障房建设规模之大,强调可复制性,也要考虑住宅建设的地域性差别。他的建议是,根据气候特点和居住行为差异,将全国分成几个大的区域,有针对性地研制成熟的建设设计标准模型,然后下发至各地进行批量建设,既可以节约成本,也可以提高建设周期,并保障房屋品质的一致性。

  “对于我国而言,做出几个经典的、成熟性的保障房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赵冠谦认为,未来在保障房规划设计领域,一定是创新、提炼、复制的循环升华过程。鉴于我国中小套型设计经验的不足,他建议可以从保障房建设较为成熟的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取经,结合中国各地的研究实践成果,统一组织设计标准图集。

  三大标准亟待出台

  在本次保障房设计竞赛当中,各地征集的方法并不乏亮点,但是区域设计水平的落差较大,许多设计的标准也较为混乱。专家认为,这恰恰反映出当前保障房设计标准亟待完善。

  “目前国家统一出台的指导意见,关于建设标准和设计标准的部分还不够详尽。”李昕表示,在保障房建设上,国家制定的技术导则“越详尽越好”,这既能保障各地的建设水平,也易于地方执行操作。

  “建筑设计最忌讳没有研究、没有标准、没有总结。”周静敏提出,建筑一旦落地,可改造空间便很小,所以前期的设计水平非常关键。她表示,要复制产品,必须先进行大量的研究总结,出台一个成熟的设计标准体系给予指导———这恰恰是目前保障房建设的缺失。

  对于保障房设计标准的内容,赵冠谦表示有三大块亟待出台:首先是套型面积标准与户型设计标准;其次是明确的设施设备配套标准———这直接关系到被保障人群的居住生活品质;最后是装修标准,即明确保障房的全装修到底应该做到什么水平。“这些都需要先出台国家标准作为总指导,各地再视地域差异进行微调后执行。”

  赵冠谦表示,从事标准设计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建筑设计师,有赖于技术能力较强的大型院所。“但目前建筑设计市场化氛围浓厚,我国从事标准设计的力量相对不足,这可能将成为未来的一大难点。”

关键词:开发建设  建筑设计  户型设计  

网友观点

0人评论了新闻:设计标准亟待统一厘定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