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老电梯换修很差钱
“我们小区的电梯维修费无处落实,现在也没有人修。”“我们这个楼电梯虽然换新的了,但以后再出问题谁来管?”昨天,本报对高层住宅电梯的维修问题进行了报道,立刻在广大读者中引发共鸣。许多家住高层住宅的居民纷纷打来电话,反映自家小区电梯存在的问题,呼吁电梯维修今后能够制度化、明确化。
案例:电梯常崩溃 无奈换梯
代表小区:电业园
楼龄:12年
位于十一纬路的电业园,是沈阳市较早拥有电梯的高层住宅。业主孙先生告诉记者,电业园共分A座和B座,36层高。“我们这高层电梯的问题在全沈阳都出了名,三天两头就出故障,业主们为此没少反映,媒体也没少曝光。”孙先生说,由于电梯老化的问题频繁出现,物业根本无力承担费用。有些业主向物业提出要更换电梯,但因高额的费用一直无人解决,更换电梯的事就一拖再拖。据孙先生回忆,几个月前,电梯发生冲顶事件,维保人员检修后发现,电梯里的钢丝绳已几近断裂,有严重的安全隐患。为此更换电梯一事再次提上日程。
孙先生告诉记者,电业园是电业局的家属楼,在多方努力下,最后更换电梯的费用由电业局负责。“刚刚换了新电梯,也就两个月吧,听说总共花了几百万元。换了以后,现在电梯可好用了。”
问题:小区业主告诉记者,经过努力,电业局终于为小区换了电梯,但业主们也担心,电业局今后不可能再出费用来维修电梯,那么电梯以后再出现问题谁来管?
案例:物业频换 政府拨款大修
代表小区:科学家花园
楼龄:12年
1999年入住的科学家花园是两院院士、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的聚集地。但该小区自入住后,问题不断。尤其是电梯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业主周女士告诉记者,小区的电梯经常出现问题,电梯维保部门也常来维修,但一直时好时坏,为此业主反响强烈,多次提出维修和更换电梯。
该小区负责电梯维保的宋经理告诉记者,电梯需要精心保养和及时检修,这样才能实现良性循环,但科学家花园的物业前后更换了好几家,对电梯的保养做得非常不好。“前段时间电梯出现的问题比较集中,我们检修时发现,电梯的许多重要部件老化严重,必须得更换,但换件的费用不是小数目,物业也拿不出来。后来,小区业主集体向政府部门求援,最后是政府拨了款,我们才把电梯彻底维修了一遍。”
问题:业主认为,政府已经拨款为小区修了电梯,以后也不好意思再向政府张嘴,但已有12年楼龄的电梯很快接近“报废期”。“再过几年,电梯需要更换时,我们找谁?”
案例:回迁高层 成没人管的“孩儿”
代表小区:东纬路回迁楼
楼龄:19年
位于南市场老七院附近的回迁楼是沈阳市最早的一批高层电梯回迁楼,共16层。在这里居住的业主张大娘介绍,她是1992年回迁到这里的。说起电梯,张大娘至今仍心有余悸。“没住几年,电梯就开始出故障,每次下楼,我都得把水、吃的东西拿全了,说不定哪回电梯就停了,我家住在14层,那是真爬不上去呀。”同为该小区业主的蒋先生说,因为小区是回迁楼,也没有像样的物业,电梯老化严重问题一直无人解决。一些业主将这个难题反映到了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那里,冯委员对这种现象也非常重视,并多次呼吁此事。“大约四年前,我们这里终于更换了新的电梯,换完梯后,电梯运行良好,至今没出什么大问题。”据业主介绍,当年换梯的钱是市房产部门拿的。
问题:蒋先生向记者反映,电梯是换新的了,但却一直没有人维保。记者在该小区电梯中发现,电梯的到期检测时间为2005年。也就是说,该电梯从2005年到现在一直处于无人检修的状态。记者了解到,现在沈阳的高层回迁楼大部分都面临电梯维修的难题。皇姑区和太园小区的郭小姐也反映,她所居住的回迁楼共25层,虽然没有物业公司管,但每年也有人收电梯费。“两部电梯只开一部,而且电梯里根本就没有电梯检测合格证,我们业主每天乘电梯都心惊肉跳。”
案例:想用维修基金 业主不签字
代表大楼:金昊大厦
楼龄:4—5年
位于铁西区北二路的金昊大厦是一座商住两用楼。业主周先生告诉记者,该大厦共28层,平时两部电梯,但现在其中一部因为故障已经停了一个多月了,业主和租住在这里的租户上下楼都非常不便。
沈阳东升物业负责管理该大厦,工作人员陈女士向记者坦言,大厦确有一部电梯已停用一个月有余,是因为电梯的钢丝绳断了,需要5万元的维修费。物业想启动维修基金,但前后已经找了多次业主,签字同意的业主仍不足一半。“想要启动维修基金,必须得有三分之二的业主签字同意,可该大厦属于商住两用,许多业主都是买完房出租,好不容易联系到业主,可业主因为不在这里居住,都不同意启动维修基金。”陈女士说,现在物业对维修电梯一事非常着急,因为一部电梯确实影响出行,也影响大厦房屋的出租。
问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高层住宅的电梯都面临着要启动维修基金的问题,但多数都得不到业主的同意。德馨苑小区的业主高先生表示,业主并不是不同意修电梯,只是对物业使用维修基金的不公开透明很反感。“既然是全体业主交的维修基金,就一定得让我们业主清楚地知道这些钱都花在哪了,最好有个明细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