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为保障房建设和管理献策

  本报记者 赵海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保障房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如此在建规模,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作为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保障房建设自启动以来就一直面临三大难题,即怎么建、如何分、谁出钱。

  3月7日,刘克崮、杨超、李稻葵、张泓铭等一直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进行专门研究或参与过专题调研的全国政协委员,在北京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就这三大难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为保障房建设和管理建言献策。

  怎么建?

  “中国建设保障性住房一定要注意从体系上进行建设,体系方面没有想清楚的时候,在点上不要着力过大。”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表示。他对中国现阶段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体系有一个总构思。横坐标包括需房人的分类、对应住房人房屋的分类、谁来负责供应、这种房子的权属归谁、规划土地怎么安排、户型界定等。纵坐标要把人群按收入分为低收入、中低收入、中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五档。从低收入者中分出5%作为最低保障户, (下转2版)

  (上接1版)

  对应低保房;剩余低收入者对应廉租房、平租房。低收入者对应的这三块都属于公租房。然后,中低收入者对应平价房,和现在的两限房相似。其余人群对应的就是商品房。

  “要从一个体系上构思,然后再把具体事想清楚,形成规章、制度,最后较成熟的时候,实践两三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基本住房保障法》。 ”刘克崮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601628,股吧)保险(集团)公司原董事长杨超也表示,建设保障房要做好顶层设计并要有法可依,“这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不要等到大批保障房建成以后,出现问题了,我们再回过头立法,那就晚了。 ”

  他认为保障房建设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东西,不可政出多门,不可“八仙过海”,要有一定严肃性。要真正把推动保障房建设纳入到法律的轨道,确保保障房建设顺利推进,使老百姓真正满意。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则认为,保障房建设,需要各个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其次,保障房建设和融资要跟市场结合,不仅要请投资者出钱,而且请其监督保障房建设和未来的使用。还有就是保障房的建设应该和整个住房体制的改革结合在一起。

  如何分?

  “保障性住房那么大的量,如何分配下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原主任张泓铭说。他发现有的地方把建设保障房的指标,分配到有钱有地的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企业。最后由这个部门、这个企业来分享这些保障房。

  “保障性住房应该保障整个中低收入的困难家庭,而不是保障某一个部门、某一个企业。 ”他建议,保障房建设和分配应该进行全社会统筹。

  “应该把保障房的重点放到夹心层,应当在保障房的使用和分配上适当朝着这个城市所要发展的重点行业倾斜。 ”李稻葵说。如果这件事能做到的话,保障性住房不仅仅是住房的改革,也是公共财政的改革,还是地方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化的改革,意义非常重大。

  刘克崮则强调,要按照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体系来分,不同的收入水平,对应不同的保障性住房,即低保房、廉租房、平租房、平价房。

  谁出钱?

  对于建设保障房的资金问题,李稻葵认为这并不是各级地方政府一次性的财政开支,不会成为各级地方政府重大的财政负担。“保障房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资产,如果建得好、管理得好的话,它可以成为各级政府长期持有的、为其公共财政提供坚实基础的一个财政收入来源,可以部分取代甚至于完全取代目前各个地方政府出让土地获得"快钱"的公共财政基础。 ”

  李稻葵表示,保障房如果作为地方政府长期持有的资产来经营的话,其建设标准应适当高一点,保障房融资的路也应该打开一点,应该动员全社会各个方面来投资保障房。当然各种权益、各种条文都要讲清楚,可以和地方政府共同持有保障房产权,地方政府可以从未来出租保障房的收入中来偿还目前的投资者。 “这个路如果打开的话,保障房的融资难题就可以破解了。 ”

  张泓铭则建议,要建立一个住房保障的主力融资渠道中国住房保障银行。他认为,作为住房保障性专业银行,可吸收存款,获得充分资金,使住房保障得到基本的融资支撑。住房保障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可以以优惠的贷款利率服务于住房保障,降低住房保障的融资成本和运行成本。

关键词: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